AI导读: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蒂格利茨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在太阳能电池板、可再生能源及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创新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他建议中国通过增强总需求、提高家庭收入占比、加强社会保障等措施应对总需求下降的挑战,并强调需求刺激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中国在供给端的创新成就显著,特别是在太阳能电池板、可再生能源及电动汽车领域,这些源自中国的创新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强调,这些创新不仅催生了庞大的市场,还引发了大规模的投资,特别是推动了人力资本如工程师的培养投资。

  斯蒂格利茨指出,制定促进可持续增长的政策是当前社会热议的核心议题之一。在探讨这些议题时,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增强和促进全面的总需求,这不仅仅关乎消费能力和物质水平,而是涵盖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增长需求。

  当前,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制约,中国同样面临着总需求下滑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斯蒂格利茨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以提升民众当前及未来福祉为核心,加大公共投资力度,涵盖环境、健康、教育等领域;其次,提高工资等家庭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再者,强化社会保障体系;此外,加大对创新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大学及基础研究等领域的投资;最后,拓展和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将卫生、教育、环境等内容纳入其中。

  “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石在于当前稳健的宏观经济,而宏观经济保持稳健的关键,在于实施有力的需求刺激政策,这将有助于经济的重塑。”斯蒂格利茨总结道。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