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第十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大会在京召开,共同探讨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已成为装机主体,但新能源的消纳问题成为制约因素,储能技术成为关键。氢能产业也迎来发展机遇。

  本报记者李春莲

  近日,第十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大会在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指导,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主办,共同探讨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能源已从“替补能源”转向“主体能源”。自2020年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连续五年达到亿千瓦级。2024年,新增装机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7亿千瓦,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6%,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指出,过去风光电的快速发展是寄生在常规能源发电基础之上的,依赖常规能源发电的补偿调节运行,这种模式不可持续。在此背景下,新型储能技术应运而生,氢能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储能技术、氢能技术将与风光发电技术同等重要。

  多元储能技术成为破局关键

  截至2024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8.89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6.4%,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风电、光伏发电规模达到14.07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了我国“2030年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

  “十五五”期间将是能源发展需求最大的五年。为确保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左右,实现全社会碳达峰,需要更大规模、更大力度地发展可再生能源。目前,新能源已成为装机主体,但容量支撑、灵活调节等能力尚未形成有效替代。新能源需加快“立起来”“靠得住”,尽快实现对传统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

  风光资源虽然丰富且分布广泛,但也存在间歇性和随机性的弱点。随着风光发电规模的增加,新能源的消纳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

  业内人士表示,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储能技术。未来,需要研发高性能、低成本、长寿命的储能电池,推动热储能、氢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进步,探索新型储能技术与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相结合的不同融合发展模式,以实现新能源的稳定供应,有效替代传统能源。

  在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国金看来,不同储能技术的有效融合可进一步提升储能系统的整体性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性。

  氢能作为一种更有效的长时储能技术,可通过可再生能源离网制氢,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可储存、可调度”的清洁能源载体,实现就地消纳,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同时,可再生能源制氢不受电网约束,适用于远海岛屿、沙漠、矿区等电网未覆盖的偏远地区。

  多产业融合构建能源生态链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能源发展面临更多机遇、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于彤表示,创新驱动是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与锻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业内认为,促进能源产业跨界融合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要求。推动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探索“车网互动”模式,实现交通与能源的协同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更多利用新能源制氢产品,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随着氢能应用场景的增加,根据《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我国氢能应用技术正在从单一交通领域向能源、冶金等领域加速拓展。预计2030年前后,我国氢能在交通、化工、能源、冶金等领域的应用技术将步入成熟期,到2030年,各领域绿氢需求总量预计将达到500万吨左右。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氢能分会会长魏锁表示,我国氢能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氢能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成本大幅下降,示范项目顺利推进,自主可控的氢能供应链基本形成,氢能产业已基本具备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的技术能力支撑。

  魏锁进一步指出,氢能现阶段将进入发展瓶颈突破期,商业化市场化导入期,示范项目增多,规模扩大,技术加速迭代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副总裁、市场与智慧能源方案中心总经理叶凡表示,绿电和绿氢应用是绿色的贯穿和延伸,需要不断进行多场景开拓布局。明阳以智慧能源应用场景牵引需求,积极打造“风光储氢”整体解决方案,构建绿色能源完整生态链。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