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突破43万亿元,中国外贸的“含新量”持续攀升,新产品加速出海、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品牌闪耀国际舞台,共同构筑起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科技创新赋能、产业体系韧性、政策制度保障等因素协同作用,推动中国外贸向更高水平发展。

  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突破43万亿元大关,实现了总量、增量、质量的“三量”齐升。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外贸的“含新量”持续攀升,新产品加速“出海”、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品牌闪耀国际舞台,共同构筑起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这一成就不仅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经济韧性与创新活力,也彰显了在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中的重要角色。

  一、中国外贸“含新量”的核心特征

  中国外贸的“含新量”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升级、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价值提升三个方面,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市场多元化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新产品:高科技属性新产品加速“出海”

  中国出口产品的高科技属性显著增强,高附加值产品已成为外贸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24年,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比重达59.4%,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加速进入国际市场。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等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速迅猛,分别达到了45.2%和32.8%。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效,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二)新业态:跨境电商蓬勃发展

  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正在重塑贸易发展模式,在中国外贸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过去五年规模增长超10倍,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动能。这些新业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重塑贸易流程,为中国外贸注入了新活力,也为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三)新品牌: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赢得广泛认可

  随着中国品牌意识的觉醒和提升,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开始走向世界舞台,并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据海关总署统计,2024年自主品牌在我国出口中的比重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至21.8%。服装、消费电子、美妆等领域涌现出大量“隐形冠军”。国货潮牌在世界各地受到欢迎,不仅提升了中国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也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二、中国外贸含“新”量提升的内生动力

  中国外贸含“新”量的持续提升,是科技创新赋能、产业体系韧性、政策制度保障等多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外贸正在从要素成本优势向营商环境、自主创新、产业配套等综合优势转变,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一)科技创新赋能:推动外贸结构向高附加值升级

  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我国制造业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出口产品提质向新。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连续多年超2.5%,为出口产品注入了强大的技术内核。例如,工业机器人出口激增的背后,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

  (二)产业体系韧性:增强外贸全球需求快速响应能力

  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和666个小类。在全产业链配套能力的支撑下,中国外贸能够快速响应全球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变化。民营企业作为我国最大的外贸主体和高技术产品最大的进出口主体,通过不断创新和拓展市场,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

  (三)政策制度保障:支撑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系统保障

  中国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这些举措有利于提升我国贸易投资合作水平,增强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地位。

  三、未来展望:以“新”为锚、向“新”而行,开拓外贸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展望未来,面对国际经贸规则系统重构、全球供应网络体系加速调整等挑战,中国有能力也有条件以“新”为锚、向“新”而行,持续开拓外贸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一)以技术创新引领全球价值链攀升

  我国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企业将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和服务,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

  (二)以绿色与数字贸易培育竞争新优势

  绿色化、数字化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我国正加快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构建数字贸易规则体系,培育绿色产品、数字服务等出口增长点。

  (三)以制度型开放拓展经贸合作空间

  中国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推动与各国的经贸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结语:创新不止,韧性前行

  中国外贸“含新量”的跃升,是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成果,更是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共赢实践。展望未来,中国外贸必将在建设贸易强国的道路上书写更多“新”的篇章。

  (本文作者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前海分院院长曲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王振)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