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等改革试点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这一改革体现了政府对民众需求的高度重视,有助于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等改革试点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进一步落实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成为社会服务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体现了政府对民众需求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

  据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桂芳芳介绍,这一改革成果得到了法律的确认和保障,婚姻登记的程序和要求更加明确和统一,能够有效避免因地区差异导致的混乱和不确定性。同时,通过打破地域限制,让公共服务更加公平地惠及所有公民,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对于公众来说,“全国通办”意味着办理婚姻登记不再需要回到老家,避免了长途奔波和额外的时间、经济成本,特别是对于在外工作、学习的适婚人群,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这一改革之路并不平坦,经历了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

  桂芳芳指出,婚姻登记“全国通办”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以适应新的办理模式和要求。在此之前,婚姻登记体制以户籍为基准确定管辖权,但随着人户分离情况的增多,公众对异地婚姻登记的呼声逐渐高涨。2015年,北京首次实现婚姻登记跨区域办理,随后广州、深圳等地也陆续开展市内跨区婚姻登记工作。

  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业务流程再造、人员培训、设备配备等多个方面的挑战。同时,全国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库数据不完整、现行《婚姻登记条例》的制约等问题也制约了“全国通办”的推进。为此,民政部建议分步试点、分类实施,并在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实施“全国通办”。

  自2021年6月1日起,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开始实施,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办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49.2万对,相关工作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同时,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婚姻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已实现全国联网,有效防止了重婚、骗婚现象的发生。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建设完善婚姻管理诚信体系,推动建立婚姻登记诚信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加便捷的婚姻登记服务。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