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被视为亚洲生成式AI的规模化应用元年,中国AI产业加速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落地。BCG研究显示,全球AI发展格局不均衡,中国是五个“AI先行者”经济体之一。AI技术将拓展多样化消费新场景,成为激活消费潜力的重要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青亭北京报道

  亚洲正在加速推进生成式AI的应用,部署速度超越了除北美外的其他地区。2023年和2024年是亚洲生成式AI的概念验证阶段,而2025年则被视为生成式AI的规模化应用元年,波士顿咨询(BCG)中国区主席廖天舒在202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

  此次论坛于3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主题为“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共促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廖天舒在接受专访时指出,中国AI产业正加速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落地迈进,2025年或成为历史性的拐点。

  BCG最新研究显示,全球AI发展格局极不均衡。在评估的73个经济体中,超70%在生态系统参与度、技能和研发等关键领域得分低于平均水平,表明多数经济体尚未准备好迎接AI变革。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五个“AI先行者”经济体之一。

  廖天舒强调,中国AI企业可深挖三大优势:场景驱动创新、数据资源红利以及政策与基建协同。未来,AI技术将在挖掘消费者洞察方面展现巨大潜力,助力企业优化业务流程、重塑客户体验。

  近期,中国政府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加速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

  廖天舒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将拓展多样化消费新场景,成为激活消费潜力、拓展市场活力的重要方向。对于企业而言,AI技术能显著提升业绩表现,优化决策水平、市场推广效果和客户体验。

  从产业升级角度看,“人工智能+消费”将推动产业链智能化重构,倒逼企业从单向产品制造转向全链条服务生态。标准化体系的完善和跨领域技术协同将夯实产业升级底座,形成技术、市场与政策共振的新范式。

  跨国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呈现“宏观与微观并重”特征。廖天舒指出,国际社会期待通过论坛解读中国政策连续性,而跨国企业则积极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拓展、绿色技术产业化合作等机遇。

  廖天舒还提到,最新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人工智能+消费”,将拓展多样化消费新场景,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成为激活消费潜力、拓展市场活力的重要方向。

  “新质生产力”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反映出突破传统增长模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求。廖天舒认为,新质生产力将成为中国跨越增长瓶颈、重塑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她指出,新质生产力涉及技术突破、资源优化和产业升级三个层面。技术突破需加快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研发;资源优化需打破数据孤岛、优化资本流向;产业升级则需利用新技术提质增效,完成深度转型升级。

  廖天舒表示,亚洲正加速推进生成式AI应用,中国作为重要驱动力之一,正积极利用AI推动产业现代化和人才培养。中国企业在应用转化层面展现独特竞争力,正积极从全球竞争参与者向规则塑造者转变。

  她强调,未来中国AI企业可继续深挖场景驱动创新、数据资源红利和政策与基建协同等优势,推动AI技术从实验室向产业端渗透。

  当前,以情绪价值为核心的消费浪潮已成为中国新消费市场的显著特征,消费者从功能性需求向精神价值需求跃迁。廖天舒认为,传统文化正成为中国新消费发展的关键动力,但需以创新方式激活其现代生命力。

  她提到,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与估值在过去十年间实现巨大飞跃,但近年来新增数量有所下滑。硬科技领域企业数量增多,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领先。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未来发展具备有利条件,但也面临制约因素。

  廖天舒指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经历显著转型,正从“走出去”向“走进去”跨越,力求建立本土化运营能力。在与西方国家贸易增速放缓的同时,中国与印度、东盟等地区的贸易增长提速,科技领域出海表现突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