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月14日,全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政策即将施行,届时当事人办理婚姻登记将不再受常住户口所在地限制。该政策已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近年来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等改革试点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此举将降低婚姻制度成本,节省时间、交通和精力成本,体现婚姻登记改革红利。

2月14日,一对新人在广州越秀区民政局内记录领证后的幸福时刻,标志着全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政策即将施行。届时,当事人办理婚姻登记将不再受常住户口所在地限制,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新人。

民政部正式施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审议通过《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这一举措落实了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并将近年来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等改革试点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未来,新人办理婚姻登记将无需再回到常住户口所在地,民政部也将同步优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的实施并不意外。随着中国社会从乡土向现代化转型,原先必须到男女双方户籍所在地登记的做法已显得不合时宜,增加了成本,给新人带来不便。例如,有报道显示,同在长沙工作的王女士和崔先生因需回河南老家办理结婚登记,往返路程长达1000公里,耗时费力。

自2021年6月起,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两轮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办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49.2万对,每天有300多对情侣因此受益。这一改革降低了婚姻制度成本,节省了时间、交通和精力成本,体现了婚姻登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红利。

婚姻登记制度的功能已从管理工具转变为服务本质。随着全国民政数据系统与公安数据库联网,技术屏障消除,制度松绑得以顺势而为,有效防止了骗婚、重婚现象。

婚姻登记是法律权利凭证,确立婚姻关系既保障双方权益,也是社会契约的缔结。提供便利是制度设计的应有之义。例如,《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时,提出结婚、离婚不再需要户口簿,有助于减少外部干预,保障婚姻自主权。

尽管婚姻登记制度已越来越适应现代社会人口高流动性,但仍有改进空间。例如,有市民建议结婚证显示农历日期,以满足新人选择传统吉日登记的需求。此类细节优化能让公共服务更有温度。

随着婚姻登记从“管理门槛”变为“服务窗口”,行政流程的每一步都体现了对个体选择的尊重。这不仅是治理能力的升级,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