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成流量密码?揭露营销号乱象,守护消费真相
AI导读:
“3·15”晚会本应揭露行业乱象、维护消费环境,却成部分营销号收割流量的工具。社交平台涌现众多“3·15红黑榜”,掺杂虚假信息误导公众。要破解这一困局需多方协作,完善信息审核机制,企业公开信息,消费者审慎判断。守护真相才能守护消费信心。
每年的“3·15”晚会,作为揭露行业乱象、维护消费环境的关键时刻,总是备受消费者关注。然而,近年来,“3·15”却成了部分营销号收割流量的工具。今年,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众多“3·15红黑榜”,这些榜单打着“打假”的旗号吸引眼球,实则掺杂虚假信息,误导公众。
这些所谓的“红黑榜”真假难辨,部分营销号甚至将往年的旧闻翻炒成“今年3·15曝光名单”,制造恐慌。更有甚者,向企业收取“删黑榜”“上红榜”的费用。事实上,“3·15”历年的新闻报道从未提及“红榜”,这只是营销号利用公众对“3·15”的信任骗取关注的手段。这种假曝光、真牟利的“榜单游戏”,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更破坏了市场的健康发展环境。
要破解这一“假打”困局,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社交平台应完善信息审核机制,对标注“3·15”标签的内容进行严格的事实核查,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恶意营销号实施限流、封号等处罚。同时,企业也应积极公开产品质量等信息,用事实重建公众信任。
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众多的“经验帖”“总结帖”或网络榜单,应保持审慎态度,交叉验证多方信源,避免被情绪化的表达所影响。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信用约束、综合治理、消费维权等制度。
“3·15”的真正价值在于用真相推动行业进步,营造让消费者放心的消费环境。借“打假”之名收割流量,不仅是对社会风气的破坏,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践踏。只有坚守“实事求是”的监督原则,才能让消费者权益保护真正服务于社会福祉。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