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北京、安徽等地积极探索前沿重大科技项目,提升成果转化效能,加速大科学装置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业内专家指出,大科学装置需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北京大学、安徽合肥等地的大科学装置已取得重要成果,质子治疗等技术正逐步实现产业化。

  前沿科技成果如何走出实验室,实现原始创新向产业化的跨越?近期,北京、安徽等地正积极探索前沿重大科技项目,旨在提升成果转化效能,加速大科学装置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业内专家指出,大科学装置不仅是基础研究的摇篮,更需在产业上“沿途下蛋”,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北京大学科研团队近日在国际上发布了一项名为“肾脏成像组计划”的重大成果,该计划利用多模态成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成功构建了全肾脏数字图谱。这一“数字肾脏”为肾脏疾病的精准诊断、新药研发及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方向。这一成果得益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该设施于3月21日刚刚通过国家验收。

  在安徽合肥,国产超导质子治疗系统则是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的又一重要产业化成果。科研人员依托“人造太阳”中的超导磁体、射频、离子源等技术,自主研发出超导质子治疗系统,该系统能够精确高效地治疗人体肿瘤。目前,该系统已完成调试,计划于今年启动临床实验。

  广东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散裂中子源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原创科研成果,包括航空航天关键部件、锂离子电池、稀土磁性、新型高温超导等。利用散裂中子源技术研制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已在医院开展临床研究。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科学装置在建设初期就开始规划成果产业化。例如,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设期间,已吸引了100多家合成生物领域的研发企业入驻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估值超过300亿元,形成了一个未来的产业集群。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强调“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科学装置通过“沿途下蛋”的阶段性成果孵化机制,不仅推动了基础研究的突破,还加速了技术向产业的转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

  质子治疗是目前公认的精准放射治疗抗癌技术。过去,该技术主要依赖国外,设备进口且治疗费用高昂。然而,随着国产超导质子治疗系统的研发成功,设备成本和运维费用有望降低三分之一。

  合肥市发改委科学中心处处长李辰表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深入探索原始创新“沿途下蛋”的模式,加速大科学装置成果的产业化步伐,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助力未来产业发展。

  在创新赋能下,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合肥未来产业蓬勃发展。在核聚变领域,已集聚超过50家相关企业;在量子领域,全国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多家量子企业进入全球前20强;在商业航天领域,已集聚超过140家相关企业。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赵卫东指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撑。同时,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完备的供应链体系,许多创新成果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产业化,并迅速推向全球市场。

  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郑磊强调,在存量博弈的背景下,高科技产业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是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并推动高质量发展。因此,需要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将科技创新成果广泛转化为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