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北京正率先构建“AI+新材料”创新生态,AI技术变革新材料研发范式,提高研发效率,广泛应用于石化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政策与人才“双轮驱动”,助力北京在“AI+新材料”领域取得突破,计划到2027年形成国际领先的创新高地。

人工智能(AI)携手材料科学,一场研究革命加速到来。创新资源集聚,北京正率先构建“AI+新材料”创新生态,向国际材料创新高地发起冲锋。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即将到来之际,证券时报记者走访调研了多家“AI+新材料”领域创新企业,追踪记录北京在这一领域发展的新画卷,展现产业融合进展。

AI技术正在变革新材料研发范式。以往,研究人员需耗费大量时间分析电镜图片,而现在,深势科技等公司的技术能通过算法快速识别数据,大幅提高研发效率。深云智合的DeepChem智能合成平台,更是能在微克级空间内实现自动化试验,其效率接近百人博士研发团队。

AI在“AI+新材料”领域的应用,不仅能缩短研发周期,还能在处理复杂体系问题方面展现优势。例如,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与深势科技联合发起的大原子模型计划OpenLAM,其预测能力覆盖90余种元素,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合金等材料研发。

从“实验室AI”到“产线AI”,科技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在北京,一批“AI+新材料”融合创新案例不断涌现,从生物医药拓展至石化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石化与深势科技合作,开发出新型催化剂材料,支撑了工业成套技术的提升。小米则通过自研的多元材料AI仿真系统,实现了从实验室到量产车的智能跃迁。

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认为,北京在“AI+新材料”领域具备先发优势和人才基础,全面布局科研基础设施,为新材料研发提供系统性工具。政策与人才“双轮驱动”,助力北京在“AI+新材料”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为北京提供了国家级任务机遇,而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开设的“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则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未来,北京将继续推动“AI+新材料”创新发展,计划到2027年形成国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策源与人工智能应用高地。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