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引发广泛关注。该办法具有明确针对性与指导性,从源头上限制技术滥用,确保在真正有需求情况下使用,且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同时,规定详细的安全规范,为人脸信息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

  每经评论员张蕊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此举犹如及时雨,为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筑起坚实的制度屏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明星应用,近年来在支付、安防、门禁、体温检测等领域迅速普及,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便利性和效率。

  然而,随着应用的深入,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漏洞窃取人脸信息,进行诈骗、盗窃等犯罪活动;部分商家在未充分告知的情况下,过度采集和使用人脸信息,严重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因此,规范人脸识别技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已迫在眉睫。

  此次《办法》的出台,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它明确规定,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需具有明确目的和必要性,并采取最小影响个人权益的方式,同时实施严格保护。这从源头上遏制了技术的滥用,确保仅在真正需要时,以最小影响个人权益的方式使用。

  《办法》还详细规定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安全规范,如数据加密、安全审计、访问控制等,为人脸信息安全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保障。

  要落实这些举措,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加强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监管,建立健全检查机制,有效遏制违规使用行为。同时,企业和机构也应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规定,加强内部管理。

  从社会层面看,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能保护公民隐私和信息安全,还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防止技术被用于非法目的,保障社会安全与稳定。

  政府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办法》得到有效执行;企业要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众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管理办法出台,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重要一步。期待在各方努力下,人脸识别技术能在合法、合规、安全的轨道上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便利。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