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通过重组下属子公司打造储能“国家队”中电装储能,计划今年全年经营订单目标直指百亿元。中电装储能作为央企储能业务头部企业,将加速布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杭州报道

  在央国企整合浪潮中,中国电气装备集团通过重组下属子公司,成功打造了一家储能领域的“国家队”——中电装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此举标志着“央企储能巨无霸”正式亮相,并首度对外披露其战略蓝图。

  3月23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开幕式上,中电装储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季侃发表了致辞。据悉,该公司储能系统累计出货量已超35吉瓦时,并计划今年全年的经营订单目标直指百亿元大关。

  作为储能领域的“国家队”,中电装储能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加速布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加速战新产业布局,旨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国务院国资委正积极引导中央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国资委的规划,到2025年,央企在战新产业的收入占比将达到35%。中电装储能作为目前国资委管辖的以储能为主业的央企,肩负着重要使命。

  季侃强调,安全和质量是中电装储能坚守的两条底线。公司始终将安全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聚焦主责主业,践行质量强国战略,坚持质量立魂,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全力打造本质安全的储能系统。

  公开资料显示,中电装储能的股东阵容强大,包括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平高集团、许继集团、山东电工电气、中国电气装备研究院、宁德时代等8家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了“国家队”与民企协同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作为“国家队”代表,中电装储能的成立标志着央国企在储能产业链整合优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减少内部竞争、集中资源,公司有望在储能系统集成、核心技术研发等领域形成壁垒,重塑行业格局。

  中电装储能提出了“1362”发展战略,即以储能为主责主业,构建“智慧储能、系统集成、检运服务”三大布局,加快实施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先机、推进投资并购等六项举措,目标到“十五五”末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智慧储能系统集成服务商。

  会议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季侃进行了独家对话,以下为采访摘要。

  21记者:中电装储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季侃:中电装储能由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下属三家企业重组整合而成,依托“一中心多基地”“一品牌多主体”布局,构建起央企储能产业创新中心和智能制造中心。公司以系统集成为主导,掌握储能核心技术,致力于研发全技术路径和全产业链的高效新型储能技术装备,提供多元化产品支撑全场景储能解决方案,奋力打造中国电气装备储能旗舰品牌。

  中电装储能始终肩扛国家能源安全大旗,坚持以安全为盾,筑牢行业发展生命线。公司始终将安全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聚焦主责主业,践行质量强国战略,致力于打造本质安全的储能系统,推动储能产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21记者:目前公司的出货量规模有多少?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季侃:目前,中电装储能累计储能系统出货量超35GWh,产品已出口至南非、德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海外出货量已突破5GWh。公司以打造央企储能业务头部企业为发展目标,计划到2025年实现订单规模超百亿元,利润总额增长200%,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智慧储能系统集成服务商。

  21记者:在技术方面,中电装储能有哪些技术积累和前瞻性的技术优势?在储能领域还有哪些创新之处?

  季侃:中电装储能持续聚焦储能本体技术,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高可靠、高效能、长寿命等方面开展系统集成设计与优化。公司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具备全技术路线、全产业链、全应用场景的全系列储能产品研发、系统集成、生产制造和项目工程应用能力系统集成商。此外,公司还完成了高安全浸没式储能、大容量液冷储能系统等多项创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21记者:如何看待新型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的需求?未来新型储能将在电力系统中承担什么样的功能?从“国家队”的视角,应该如何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季侃: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转型。新型储能作为平衡新能源波动性、提升系统灵活性的关键支撑,将在未来电力系统中承担多重功能。为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中电装储能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多元化储能技术布局和攻关,构建上下联动、协同融合的产业生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

  21记者:对储能产业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哪些建议?

  季侃:对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储能系统的安全和质量保障;二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储能价格机制;三是加强各类灵活性资源的统筹分析,建立灵活的动态调节机制。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