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多个一线城市频频出台引才新政,旨在降低青年人选择和长期留在城市的门槛。青壮年人口对城市经济影响显著,是制造业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和内需市场的重要推动力。城市需思考如何持续积累人力资本,修炼“内功”,提供稳定感和舒适感,以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流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洁

  近期,多个一线城市频频出台引才新政。3月中旬,广州宣布正在修订引进人才入户政策,预计将进一步放宽入户门槛。2月初,深圳推出新举措,将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深求职免费住宿期限由7天延长至15天。同样在2月,北京亦庄则推出了“求职7日免费住宿—实习3月免费短租—就业3年优惠长租”的阶梯式安居体系,吸引青年人才。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一线城市出台这些政策的目的非常明确,旨在进一步降低青年人选择和长期留在城市的门槛。尽管青年人口被视为城市的未来,但一线城市原本就拥有众多高素质人才,过去如此频繁地出台“揽才留人”政策并不多见。那么,当前一线城市为何如此“着急”呢?

  关键在于,无论是对于全国还是大城市而言,青壮年人口都变得“珍贵”起来。

  我国作为劳动力大国,根据最新统计公报,2024年我国16-59岁人口为8579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60.9%。然而,劳动力下降趋势不容忽视。2014年,我国16-59岁人口为91583万人,占比67%。十年间,该年龄段人口减少了5785万人。随着这批人口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叠加经济发展新阶段,人力资本也相应变得更加昂贵。

  其中,大城市更需警惕青壮年人口的下降。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13年北京15-59岁人口数量为1621.7万人,而到2023年已下降至1428.5万人,十年间降幅超过10%。

  对城市而言,合理的人口结构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直面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青壮年人口数据的变动。青壮年人口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长期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是制造业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和各类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同时,他们也是内需市场的重要驱动力,相较于关注养老、医疗的老年人口,青壮年人口在购房、子女教育、日常消费等方面有着更多需求。

  在青壮年人口总体下降的背景下,城市需思考如何持续积累人力资本。这既需要提升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也需要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流入。对于前者,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并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以提升劳动力素质。对于后者,则需城市修炼“内功”。

  城市人口流入与流出是一道复杂的“算术题”,涉及就业机会、高收入人群占比、租房、购房、交通、饮食、婚恋等成本,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青壮年人口的城市选择。同时,不同学历的青壮年人口对城市也有不同需求,但不变的是需要城市提供足够的稳定感和舒适感。

  而决定稳定感和舒适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住房。研究表明,住房租赁市场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影响显著,租住公租房的流动人口更倾向在流入地租房过渡,定居意愿更强。

  因此,城市在发展产业、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的同时,还需打造更为成熟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降低户籍门槛、完善公租房体系、提供更可获得且更充沛的医疗卫生服务、相对充裕的教育资源、舒适安全的公共空间等。城市管理者需将自身视为城市的“运营官”,为进入城市的人群提供更匹配的服务。

  南昌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近年来,南昌成功吸引青壮年人口流入,改善了城市人口结构。2024年,南昌市16-59岁人口数量达到454.95万人,较2022年的445.31万人有明显提升。

  南昌的成功秘诀在于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深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方面,南昌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形成一批“链主”企业,不断提升对人口的吸引力。此外,南昌还持续补齐教育短板,推进中小学网点建设补短板三年攻坚行动,到2025年,将规划和实施中小学新建项目58个、扩建项目15个,建成后新增学位13.2万个。

  未来,人口结构变动将持续。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0-9岁(2025年为5-14岁)人口为1.68亿人,45-54岁(2025年为50-59岁)人口为2.35亿人。也就是说,在不考虑死亡人口的情况下,2025年后的十年内,15-59岁的青壮年人口总量将继续减少约0.67亿人。届时,城市的“内功”将面临更大考验。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更多资金投入,城市间的人口吸引力竞争已进入新阶段。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