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超前布局生物混合机器人,探索“未来的未来产业”
AI导读:
上海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上展示了生物混合机器人的前沿研究,标志着其超前培育“未来的未来产业”的决心。论坛汇聚了科学家与投资人,共同探索这一领域的未来应用场景和产业落地可能性。
能自动摧毁肿瘤的细胞机器人、听计算机指挥的动物智能体、芯片上耦合体外培养的脑细胞……这些令人脑洞大开的创意不是科幻创作中的虚构,而是实实在在的科研项目——它们正从实验室走向现实,探索未来进入产业化的可能。
昨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前沿与交叉创新专题论坛生物混合机器人专场”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如果说6G、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领域属于未来产业,那么这场论坛上汇聚的则是“未来的未来产业”——碳基与硅基共融的生物混合机器人。这一前沿交叉领域,标志着上海超前培育“未来的未来产业”的决心与行动。市科委副主任屈炜强调,要从研发初期就注重产品视角,以产品和应用落地为导向,深入探索生物混合机器人的未来产业应用场景。
或许,在一次次的实践探索中,“未来的未来”将加速成为现实。
20年前开始布局,超越人形机器人
当人形机器人还在逐步走进大众生活时,其“超越者”生物混合机器人已在实验室孕育多年。生物混合机器人,即将细胞、组织等生物材料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形成的新型机器人,具有更多生命特征,可在多尺度下作为可控机器工作。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在国内备受关注,国际上也有诸多投入。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自2006年起便开始布局这一生物技术,旨在开发出可控的半机械昆虫。随后,美国发布了《半导体合成生物学路线图》,并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大力支持。至今,NSF已资助了多项相关研究,投入巨额经费。
多学科交叉,孕育“碳基-硅融合生命体”
自2008年我国开始发展合成生物学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学科路径向“生物混合机器人”这一尖端领域汇聚。天津大学教授李晓红,受到“缸中之脑”和《黑客帝国》的启发,走上了“片上脑机接口”的研究之路。浙江大学教授宋吉舟,在骨骼肌的力学研究中开始关注生物“机器”,其课题组集聚了多学科人才,致力于研制骨骼肌驱动的类弹簧游泳机器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中海,则致力于类脑计算与硅基计算的结合,希望为下一代人工智能平台突破能耗瓶颈。这一领域的突破,将为科技与产业创新带来全新发展机遇。
一场前沿论坛,汇聚科学家与投资人
这场长达三个半小时的论坛,屈炜全程参与。他表示,上海正围绕脑机接口、量子计算、6G等细分赛道,加快未来产业全链条布局。多学科跨界交叉研究为科技与产业创新带来变革性突破,而生物混合机器人正是这一领域的典型代表。
论坛筹备期间,市科委相关负责人建议论坛不仅要有学术报告,还要更多关注未来研究方向和产业落地可能性。因此,参会者既有科学家,也有投资人和产业孵化机构,充分体现了专业性和开放性,也传递出上海超前培育未来产业的强烈信号。
据悉,这是浦江创新论坛首次以会议季形式举办前沿与交叉创新专题系列论坛,旨在激发前沿交叉领域创新活力,促进跨界融合。市科委将持续优化科研组织范式,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加速突破性成果落地。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