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提出培育壮大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低空经济商业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预计到2030年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同时,国家明确提出要适度超前研究布局低空智能网联等基础设施,推动低空经济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商业化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相比,2025年低空经济发展重心由“积极培育”稳步转向“培育壮大”,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低空经济提出建议,涵盖空域开放、基础设施投资、技术攻坚、场景创新等多方面,为解决低空经济痛点、难点,加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全国两会对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做出重要部署。关键词是安全和健康。”近日,全国人大代表、西安科为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周曙光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制约低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安全问题,包括监管安全、运营安全。只有加强监管,才能形成开放空域、商业化航线和大规模应用场景。健康则要加强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低效投资、无序发展,推动低空经济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商业化。

  破解商业化难题

  在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我国低空经济商业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自2023年12月低空经济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近30个省(区、市)将其写入地方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为低空经济发展绘制蓝图,预计到2030年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在资本推动下,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激增。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注册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超万家,创四年新高。其中,以“低空经济”命名的企业注册量从2023年的20家增加至2024年的188家。

  政策与监管是低空经济商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低空空域管制严格,飞行申请程序复杂,限制低空飞行器活动。

  周曙光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聚焦监管端和运营端,从“三软、三硬”上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国家对低空经济的定位已从“未来产业”提升为“新兴产业”,将大力推动融合集群发展。

  推进“一网一路”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提出,适度超前研究布局低空智能网联等基础设施。像地面交通一样,低空飞行也要修网修路。

  3月9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报告建议批准2025年计划草案。草案明确,持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出台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适度超前研究布局低空智能网联等基础设施,推动低空装备研制应用。

  周曙光指出,低空经济领域商业化运营缺乏体系化规划设计,严重制约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建议国家加快建设服务低空经济运营的智能低空天网,实现基础设施、飞行器、监管平台互联互通。

  智能低空天路作为重要应用场景,依托全国高速收费站,形成“路空协同、空地一体”的立体交通网,覆盖90%以上人口和70%以上国土面积,催生“高速+低空”新业态。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