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发布: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AI导读:
《意见》发布,明确16项措施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提出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开展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旨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3月21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国家版权局中国科学院关于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明确了16项具体措施,旨在进一步加强对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
《意见》特别提出“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这一举措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激励创新生态和服务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产权市场化定价机制通过市场供需决定价值,推动知识产权向高价值领域流动,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于晓明指出,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定价及交易机制不仅能精准体现知识产权价值,还能规范交易行为,提升流通效率,激励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防止知识产权滥用。
在具体措施方面,《意见》提出开展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指导金融机构提高自主评估能力,并鼓励知识产权保险、信用担保等金融产品创新,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知识产权转化的作用。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允许企业以合法拥有的知识产权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作为质押物从银行获得贷款。这一制度有效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紧张问题。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555.7亿元,同比增长33.4%,惠及26545户企业。
于晓明认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助于解决“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题,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宋向清也指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还加速了技术转化,提升了企业估值。
此外,今年3月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深圳、宁波等地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针对“评估难”问题,鼓励商业银行对单笔1000万元以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通过内部评估或银企协商形式确定价值。
宋向清表示,开展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既赋予了银行更多自主权,又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了知识产权价值。未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深度对接,释放知识产权融资潜力。
于晓明强调,持续开展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意义重大,既能减少银行外部依赖,提高评估自主性与效率,优化信贷和风险管理,又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融资速度。从市场层面看,这将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领域,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