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式消费乱象频发,政策法律双管齐下提振消费信心
AI导读:
预付式消费逐渐成为流行趋势,但卷款跑路等乱象频发,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旨在解决预付式消费问题,提振消费信心。未来需构建“法律+技术+共治”的立体防护网,实现“敢消费”目标。
特约评论员陈白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在消费市场逐渐流行,但卷款跑路等乱象频发,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挫伤了消费信心,成为制约内需释放的“痛点”。
为提振消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部署了包括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等在内的30项重点任务。方案强调促消费与惠民生相结合,通过增收减负、优化供给、改善环境和完善政策,解决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难题。
其中,解决“敢消费”的问题尤为关键。除商品质量问题外,预付式消费领域的漏洞也逐渐得到重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于2025年5月1日起施行,旨在解决预付式消费领域的卷款跑路、霸王条款等问题,构建起全链条治理体系,为破解“预付式陷阱”提供司法指引。
预付式消费乱象频发,让越来越多消费者对这种消费方式敬而远之。从健身房私教课到美容美发卡,从教育培训机构到餐饮充值,预付卡纠纷频发,维权困境屡见不鲜。因此,解决这些长期存在的“痛点”成为拉动内需的关键。
要实现“敢消费”的目标,政府、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各界需形成合力。未来,要真正破除预付消费信任坚冰,需构建一个“法律+技术+共治”的立体防护网。多地已开始试点建立预付卡资金监管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资金流向全留痕,保障商家正常经营,避免资金池无序扩张。
此外,行业和企业的自律同样重要。行业协会可建立商户信用积分体系,消费者可实时查看商家资质;第三方担保机构可推出“先享后付”服务,形成市场化解决方案,与监管形成互补。
当法律得到严格执行、技术与契约织密防护网,诚信将成为市场真正的通行证。预付消费从“陷阱”回归红利,消费者敢于预支信任,商家愿用品质换口碑,形成正循环,激活消费市场。
消费信心的重建需制度兜底与市场参与者共同守护。随着预付制消费监管之网收紧,一个“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良性循环将为消费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