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预制菜产业在迅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标准不统一、消费者知情权受损等问题。国家及地方纷纷出台政策规范产业发展,推动预制菜标准化、绿色化。同时,预制菜作为新型工业食品,其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成为带动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预制菜的发展一直存在鲜明的AB面。

  从15家餐馆成立“反预制菜联盟”到山姆预制菜阴阳标签风波,在舆论争议声中,预制菜产业却在迅速扩张。艾媒咨询调研显示,预制菜市场年增速高达20%至35%,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7490亿元。这一快速增长背后,AB面并存的问题日益凸显,预制菜产业标准尚未统一,消费者知情权受损等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纷纷出台政策,规范预制菜产业发展。去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明确了预制菜定义和范围。广东、山东、江苏、四川等地也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引导产业规范化。广东作为预制菜产业策源地,继2022年发布全国首个省级政策后,今年初又发布两项地方标准,为产业发展划定统一起跑线。

  消费者既渴望“5分钟快手菜”的便利,又对“科技与狠活”充满戒备。预制菜产业需以新型工业化赋能农业,持续推进转型,克服食品安全问题。随着数字化中央厨房系统、低温锁鲜等技术升级,预制菜产业正加速走向标准化、绿色化,顺应懒宅经济、减重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边是知情权,一边是标准化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复杂。不少消费者表示,花钱却吃不到新鲜现炒的菜,对预制菜冒充现做感到反感。预制菜产业若想赢得消费者认可,必须确保信息透明,提升产品品质和消费体验。

  为此,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预制菜范围,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广东、四川等地也发布相关标准,要求在产品名称上标示“预制菜”,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针对外出就餐场景,代表委员们也对餐饮企业提出建议,要求明确标注预制菜品与现制菜肴的区分。

  预制菜的产品标准问题也备受关注。线上销售平台上的预制菜产品执行标准多样,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并存。预制菜国家标准呼之欲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在组织研制相关标准。

  在此之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制定多项预制菜相关行业标准计划。各地也因地制宜发布预制菜地方标准,如四川发布《川菜工业化标准》,广东发布粤菜特色烹饪工艺标准,厦门制定预制菜冷链物流和仓储管理规范。

瞄准市场,把工业路走到底

  尽管有抵制声音,但预制菜在市场上的热度不减。抖音平台上,预制菜测评视频热度攀升,市场数据也显示大众对预制菜的接受度不断提高。

  预制菜作为新型工业食品,其核心优势在于满足特定场景下的高效、便捷和标准化需求。预制菜产业对于提升食物资源利用率、增强国家粮食安全韧性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带动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各省市积极出台政策,推动预制菜产业规范化、集群化发展。广东、山东等地发布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培育预制食品产业高效集聚区,推动产业链延伸和整合。

  广东作为预制菜产业策源地,已设立预制菜产业发展基金、建设预制菜产业园等,推动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体系。各地市也在积极推动预制菜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预制菜产业体系。

  工业装备是预制菜产业建设现代化体系的关键支撑。目前,预制菜装备正在更新换代,前沿技术问题也在不断突破,预制菜产业正形成自动化生产体系,成为链接田头到餐桌的现代化食品工业纽带。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