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过敏季的到来,抗过敏药物销量激增,电商平台数据显示销量环比增长80%。新药研发成为趋势,新剂型和生物制剂不断涌现,为过敏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一起发作,我已经计划这个周末到其他城市去避一下了。”

  小敏(化名)有近十年花粉过敏史,每年她所在的城市春暖花开之时都是她的“历劫季”。3月21日,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往年自己基本都在3月11日至15日出现过敏症状,而今年自己提前一周就出现了。她还注意到,当地多家知名医院的变态反应科的号源近日也变得抢手。过敏性疾病被列为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把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的疾病之一。

  药物治疗是应对过敏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在销售端,澎湃新闻记者从多家电商平台获悉,多个平台近期抗过敏药品的搜索量、销售额等数据上升明显。在研发端,当前,除了氯苯那敏、苯海拉明、氯雷他定等成熟抗过敏药物,不少创新药企围绕剂型更新、生物制剂等方面,进一步布局过敏疾病赛道。百亿过敏疾病市场,新剂型和生物制剂成趋势。

  又是一年过敏季,有电商平台过敏药销量环比增长80%

  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炎症,是机体受一种或多种抗原物质刺激后,产生反应过程引起有害的过度反应。据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3月19日发布的信息,3月19日至21日,全国大部降水稀少,花粉过敏气象指数也将持续走高,超20省区市处于花粉过敏高发期。

  虽然过敏性疾病容易反复,但患者在治疗端已经有比较多的药物选择。以过敏性鼻炎为例,《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显示,常用治疗药物分为一线用药和二线用药。头豹研究院研报也指出,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和异丙嗪属于第一代抗组胺药,至今仍是过敏性疾病用抗组胺药的主流。

  近期,部分城市的花粉季也带动了抗过敏药物的销售。阿里健康大药房数据显示,从3月中下旬以来,全国过敏用药需求持续走高,北京相关药品搜索量环比增长超过330%。从地域来看,北京领衔全国过敏用药需求榜单第一,广州、深圳、佛山、杭州、上海等地也进入增长期。叮当快药方面的数据显示,近两周时间,北京地区过敏药品搜索量环比增长83.35%,相关药品销量环比增长80.27%。

  对于抗过敏的药物治疗,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蒋荣猛提醒,春季过敏很难做到完全根治,患者不要相信那些说打一针就能把过敏治好的广告。第一,患者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第二,患者进行恰当的药物治疗,必要的时候用脱敏治疗。抗过敏药物不会上瘾,但长期使用会有一些副作用。

  新剂型和生物制剂不断涌现,为过敏患者提供新选择

  头豹研究院研报指出,2019年至2023年,过敏性疾病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4.19%,预计2024年至2028年,年复合增长率11.09%。在这一百亿赛道,更多创新的治疗手段还在不断涌现。

  由于过敏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用药,药企也在推出更便利的剂型。今年3月初,美国生物科技公司ARS Pharmaceuticals宣布,美国FDA已批准neffy(1mg肾上腺素鼻喷剂)上市,用于治疗儿童患者的一型过敏反应。在国内,今年2月,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显示,赛诺菲申报的盐酸非索非那定口服混悬液上市申请获得受理。

  生物制剂也是抗过敏治疗的另一个方向。诺华旗下的奥马珠单抗是一种抗IgE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这不仅是全球及国内首个治疗哮喘的靶向生物制剂,也是目前国内唯一批准用于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生物制剂。国内药企方面,今年2月,康诺亚宣布自主研发的司普奇拜单抗注射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