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旨在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定应用需具有特定目的和必要性,履行告知义务,保障公众自主选择权。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迎来新规。据中国网信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一《办法》的出台,旨在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消费、金融、出行等领域广泛应用,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隐私泄露的担忧。为此,《办法》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设定了严格的规范。

  《办法》要求,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需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且必须履行告知义务,取得个人在充分知情前提下的单独同意。对于未成年人的人脸信息处理,还需取得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此外,人脸信息应当存储于人脸识别设备内,不得通过互联网对外传输,保存期限也不得超过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的最短时间。

  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规范方面,《办法》强调,实现相同目的或达到同等业务要求时,若存在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方式,则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验证方式。同时,鼓励优先使用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等渠道实施身份验证。在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设备时,必须依法合理确定人脸信息采集区域,并设置显著提示标识,严禁在私密空间内部安装人脸识别设备。

  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强制刷脸问题,《办法》也明确规定,个人不同意通过人脸信息进行身份验证的,应当提供其他合理、便捷的方式。这一规定,无疑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设定了非强制原则,保障了公众的自主选择权。

  此次《办法》的出台,对于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办法》的深入实施,人脸识别技术将更加安全、合规地服务于社会。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