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助推全球化发展
AI导读: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通过更大开放促改革、促发展。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创新高,服务贸易增长迅速。民营企业是“走出去”主力军,面临挑战需政策、法律等多层面支持。
全球化是人心所向,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3月21日在临港新片区举行的“新片区出海·与世界共赢”2025中资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大会上表示,以更大的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大会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等单位指导,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周汉民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提升,已然是全球经济要素、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护航中国企业走出去,当前需要从政策、法律、安全、资金等多个层面加以支持。建议以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抓手,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
服务内外双循环,“出海”势不可挡
2025年,“出海”话题热度攀升。如今有更多企业活跃在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等制造业,以及移动互联网、跨境电商等领域。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元,达到25.45万亿元,同比增长7.1%。
服务贸易也增长迅速,特别是2024年出台的全国版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成为服务贸易开放的里程碑。2023年我国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经营主体超过60万家,超过3500家A股上市公司开展了海外业务,占比超过66%。
对企业而言,“走出去”能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更多利润,同时降低在单一市场经营的风险。
随着“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运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截至2024年6月底,纳入商务部统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在全球46个国家,累计投资近8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超过55万个就业岗位。
民营企业是“走出去”主力军
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吉利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不少中国企业以变应变,主动求变。民营企业是“走出去”的主力军,自2016年起,民营经济的海外投资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金额都已超过国有经济。
然而,“走出去”之路并非坦途,当前世界经济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全球通胀压力虽有缓解,但发展中国家通胀依然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大宗商品波动风险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和融资压力加大。
同时,中小企业在高端人才、先进技术、融资环节等上面临困难,要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面临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建议适时制定海外投资法
周汉民建议,企业“走出去”,要克服文化和法律法规的差异,应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建议从政策、法律、安全、资金、技术等层面加以支持。
第一,加大综合性政策的支持力度,健全企业“走出去”的管理服务体系,搭建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帮助企业更好了解东道国营商环境。
第二,提供法治保障,建议推动双边和多边国际条约谈判及制定,全面构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法律服务体系,适时制定海外投资法。
第三,提升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引导企业立足专业、精益求精,参与全球化竞争并加强国际合作。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