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GTC推出“量子日”,探讨量子计算进展
AI导读:
英伟达在GTC上首次推出“量子日”,探讨量子计算进展,并邀请多家量子企业代表参加圆桌对谈。黄仁勋解释了对于量子商用时间的判断,并表示英伟达正在积极与量子计算公司合作,推进量子技术的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倪雨晴圣何塞报道
今年的GTC上,英伟达首次推出了“量子日”,这一举动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直接原因是今年1月,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表示,量子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大约还需要20年的时间,认为15年“为时过早”。这一言论导致美股量子计算相关股票一度下跌,并引发了一些量子计算推动者的反驳。随后,黄仁勋在GTC上组织了量子圆桌,探讨量子计算的进展,这被视为一种“致歉”和“和解”的举动。
在3月20日的量子日上,黄仁勋详细解释了对于量子商用时间的判断。他以英伟达的发展历程为例,指出英伟达打造成现在的计算平台,花费了超过20年时间。因此,他认为五年、十年、十五年或二十年的时间跨度并不算什么。同时,他也承认量子计算拥有潜力,但由于其复杂性和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实现它需要多年时间是可以预见的。
黄仁勋对于引发量子计算股票下跌表示了惊讶,并笑称自己“不知道他们是上市公司”。他表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一家公司的CEO邀请所有嘉宾,来解释他为什么错了。英伟达在量子日上邀请到了12家量子企业代表和微软、亚马逊AWS的代表参加圆桌对谈,共同探讨量子计算的技术发展。
在三场对话中,黄仁勋作为主持人,和量子计算公司高管们深入探讨了技术发展,尤其是量子计算商用的前景。他指出,并不认同量子计算将被用于日常平凡任务的假设,认为量子计算应该通过新的方法来解决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量子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工具,其潜力在于可以解决很多经典计算机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加速制药研发、设计新型材料等。部分嘉宾提到,已有初步应用案例出现,如利用量子计算提高区块链相关算法效率等。然而,在量子计算机和传统计算机的的定位的辩论中,量子计算的代表普遍认为,量子计算不会“替代经典计算”,而应作为一种工具,与传统计算系统协同发挥作用。
黄仁勋还预告明年也会有量子日,并期待看到更多关于量子计算商用场景的讨论。然而,在量子日的对谈后,部分量子计算股仍然下跌。但无论如何,英伟达正在积极与量子计算公司合作,以推进量子技术的发展。
在本周的GTC上,英伟达还宣布将在波士顿建立全新研究机构NVIDIA加速量子研究中心,预计于今年晚些时候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将整合领先的量子硬件与AI超级计算机,致力于攻克量子计算领域最棘手的难题。
英伟达将与多家量子计算领军企业和顶尖研究团队合作,共同推动技术突破。同时,英伟达还将提供软硬件支持,包括部署GB200 NVL72机架级系统和采用CUDA-Q量子开发平台等,以加速量子纠错等关键研究和开发新型混合量子算法与应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