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批复7地设立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标志着数字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粤苏浙领跑,中西部提速,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又一国家级试验区在全国7地落地,标志着数字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

  近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批复,同意天津市、河北省(雄安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等7地设立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继年内出台《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等多项支持政策后,数字经济发展再次迈出坚实步伐,各地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截至2023年末,全国已有18个省区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其中入选试验区的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四地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超50%。特别是广东、江苏、浙江三省,2023年数字经济规模分别达到6.9万亿元、5.1万亿元、4.33万亿元,领跑全国。

  在国家数据局提出的“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突破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推进适数化改革”五项重点任务基础上,多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广东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院长王方方指出,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在数据要素流通、数字基建布局、数字核心技术、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仍存在短板。未来,各试验区应聚焦上述问题,在制度创新、数据要素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结合各地产业基础与资源条件,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粤苏浙领跑,中西部提速。作为新兴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已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增长至53.9万亿元,同比增长3.7万亿元。其中,广东、江苏等地领跑,而四川、湖南等中西部省份也在加速发展。

  针对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数据局将优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列为重点任务。王方方建议,在西部省份如四川加大力度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而在东部省份如上海、广东则着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前沿技术突破。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表示,广东数字经济发展特点在于“软硬兼备”,应用场景丰富,数据资源丰富。他建议广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数据交易和数据应用。

  未来,在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上,各地应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及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推动区域分工更趋合理。

  在数字技术工业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已将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列入重点工作清单。江苏、广东等制造业大省更是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的具体目标。

  为进一步支持数据要素在多领域的规范化、规模化应用,国家数据局已印发《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探索各类数据空间的场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

  以广东为例,王方方建议广东依托毗邻港澳的独特优势,推进粤港澳数据要素互联互通示范区建设,探索跨境数据流通机制创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