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民航业数据亮眼,运输飞行、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均大幅增长。但安全运营面临挑战,数据整合利用能力不足。需强化法治基础,加强科技创新,优化数据治理,推动融合发展,提升航空产业竞争力。

  民航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数据显示,2024年,民航全年完成运输飞行1381万小时,运输总周转量达到1485.2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高达7.3亿人次,货邮运输量也达到了898.2万吨,这些成绩有力推动了文体旅游和入境消费,为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年来,我国民航业的安全运行水平持续攀升,服务质量稳步提高,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传统封闭模式向开放融合的华丽转身,与其他产业的协同效应愈发显著。旅客运输量从2012年的3.19亿人次,增长到2024年的7.3亿人次,增长率接近129%。截至去年年底,我国航空服务已覆盖全国92.6%的地级行政单元、91.2%的人口、94.3%的经济总量,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消费的提振效果愈发明显。同时,国产大飞机的加速量产,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低空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不仅带动了低空旅游、设备消费等新型消费,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在安全运营方面,面对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和复杂多变的运行环境,我们的安全管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应对新型安全风险时面临诸多挑战。在数据驱动方面,尽管航空业已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数据整合与利用能力仍有待提升,难以充分发挥数据在提升运营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对此,我们需要采取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的策略。

  一方面,我们要强化法治基础,加强科技创新。以民航用航空法为核心,完善航空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统筹考虑国际安全管理经验和国内安全生产法律的衔接,推动安全管理体系的现代化改革,形成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安全与服务规范体系。同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实现涉外法治和国内法治的统筹协调。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大对航空科技创新的投入,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重点支持航空制造、民航智慧化、绿色转型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航空制造企业,提升企业在全球航空产业链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我们要优化数据治理,促进融合发展。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整合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多源数据,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高效共享与流通,推动构建协同运行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推进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推动运输航空关键设备智能化升级,提升航空产业整体智慧化水平。同时,构建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机制,提升航空运输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行业管理效能,增强航空产业的竞争力。此外,我们还要推动航空运输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深度融合,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航空与铁路、公路、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提升旅客出行体验和货物运输效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布局,合理规划航空运输线路和机场建设,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