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旨在减轻居民支出压力,增强消费信心。同时,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为提振消费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教育、医疗、养老等支出对不少家庭而言仍是沉重的负担,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提高部分学生资助补助标准、提高医疗养老保障能力等措施,不仅有助于减轻居民当期支出压力,更通过稳定预期增强了消费信心,为提振消费打下坚实基础。

4月1日起,福建省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2265元、2195元、2045元、1895元,平均值为2100元,涨幅显著。今年以来,新疆、四川、重庆、贵州、山西、广东等多个省份也已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此举有助于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大增进民生福祉的力度。计划报告提出,适当加快提高最低工资标准,2025年原则上所有省份都将进行调整。财政部表示,今年将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以促进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同时,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也将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也将增加。

抓改革、促发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缩小收入差距、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服务于民生,以实现共同富裕和扩大国内需求。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增加居民收入是提振消费的根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均将提振消费列为今年重点任务之首。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将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放在首位,通过多项措施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

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需做好增收减负“加减法”。一方面,通过稳就业、提技能、拓渠道等方式夯实收入增长基础;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负担、稳定预期。同时,增收减负还需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如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税收和再分配调节机制等。

长远来看,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举措,有助于从源头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