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公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筑牢数字时代信息安全屏障
AI导读:
公安部公布10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2024年全年侦破案件超7000起。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峻,需通过技术创新、分类分级监管等手段加强保护,构建起高压打击、技术赋能、全民参与的三位一体防护网。
公安部近日公布依法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10起典型案例,包括窃取快递信息、虚假招聘、入侵停车小程序、冒充医保部门工作人员等手段。2024年全年,公安机关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超过7000起,凸显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工作成效,同时也反映出信息泄露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已成为“数字黄金”,但也成为不法分子的“唐僧肉”。从公布的典型案例来看,犯罪团伙通过非法售卖个人信息牟取暴利,单起案件涉案金额可达数百万元,并呈现出一些新趋势。例如,作案手段日趋技术化,犯罪团伙制作、投放木马程序控制教培机构内部计算机;勾结快递行业工作人员窃取快递订单信息;黑灰产业链分工协作,骗取个人信息后再出售给电信网络诈骗分子。
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需以技治技,通过技术创新驱动防御升级,减少不必要的个人信息收集,推广隐私计算等技术,实现个人网络数据“可用不可见”。同时,对重点行业实施分类分级监管,特别是教育、医疗、物流等行业,这些行业与公众日常联系密切,掌握大量用户数据,需压实其主体责任,督促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做好黑客攻击防御,严防内部人员泄密。
此外,针对“免费领红包”“假冒工作人员”等骗术,应开展针对性宣传活动,提升公众的信息保护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同时,完善线索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个人隐私绝不能成为牟利工具,需构建起高压打击、技术赋能、全民参与的三位一体防护网,筑牢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安全屏障。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