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我国正推动育儿补贴政策从地方探索转向中央统一部署,央地如何分担育儿补贴成本成为关注焦点。构建更全面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包括增加生育保障和服务,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是未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发放育儿补贴是全球低生育率国家普遍采取的生育激励政策,我国正推动育儿补贴政策从地方探索转向中央统一部署。这一转变过程中,央地如何分担育儿补贴成本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受访专家表示,中央财政应提供总体政策框架及转移支付等资金支持,地方财政则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补贴标准和方式,这是实现补贴发放和政策衔接的有效方案。

除补贴外,构建更全面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包括增加生育保障和服务,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生育成本公共化水平,是未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透露,国家卫健委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育儿补贴操作方案,将推出直接惠民措施。中央政府统筹发放育儿补贴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相关部门正加紧制定和推出相关政策。

发放育儿补贴是全球低生育率国家的普遍做法,在中国,此类实践此前多集中在市、县甚至乡一级。自2021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各地在此背景下进行育儿补贴的探索。

四川省攀枝花市于2021年7月率先推出育儿补贴金政策,对按政策生育第二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满3周岁。此后,各地陆续出台类似政策,补贴金额和方式各异。

在制度设计上,各地已展现出“地方智慧”。例如,呼和浩特市采取每年发放1万元的补贴方式,将短期大额支出转化为长期可控支出,缓解财政支出压力。此外,通过公安户籍系统与不动产登记数据联动,锁定目标群体,规避非户籍人口套利。这一政策兼具吸引人才、留住本地居民的双重功能,设计逻辑值得借鉴。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31个县以上地区明确提出了发放育儿补贴,其中安徽、宁夏为全省(区)范围内统一实施,其余地区多为市、县等层级的探索。

从政策到法规、从地方到中央,探索建立生育补贴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省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是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重点工作。部分省份在法规层面对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有所明确,如吉林省和黑龙江省。

202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将“发放育儿补贴”纳入其中,政策脉络更加明晰。

构建一个更广范围、更大力度的育儿补贴制度,将对各级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资金统筹提出更高要求。央地如何分担育儿补贴成本、政策如何衔接配合、补贴如何高效有序发放等问题需考虑。专家建议,国家层面提供明确指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基本政策,地方根据自身财力适当放大政策效应。

若呼和浩特模式全国推广,育儿总补贴规模或超3700亿元,有望拉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部分省份如内蒙古自治区已在探索建立“生育成本共担机制”,通过自治区级财政或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获得外部资金支持。

长期来看,构建更大力度的育儿补贴制度离不开中央财政的统筹。中央财政应负责制定总体政策框架和提供转移支付等资金支持,地方财政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补贴标准和方式。专家建议参考现有的计划生育转移支付机制,结合人口政策转型目标进行适应性调整。

除育儿补贴外,各地正密集推出一揽子生育支持政策,包括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账户、发放普惠托育补贴、延长生育假等。如何构筑更综合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也成为当前学者探讨的话题。提高生育率的基本盘在一孩,因此需要普惠性、兜底性公共政策加以激励。

在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过程中,跨部门协作尤为重要。除了投入资金,还需要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氛围,提供更多生育保障、服务以及人文关怀。此外,专家还建议加强对普惠托育机构的财政投入,完善托育服务支持政策,并推动生育保险覆盖面向灵活就业人员扩围。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