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服务发展趋势与安全监管探讨
AI导读:
新金融服务凭借高科技和创新内核,展现出无限开放性。文章探讨了新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包括效率倍增、生态系统复杂及跨市场设计等,并提出了构建新金融服务高地、发展可持续能源融资便利及强化监管等建议。
新金融服务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不仅限于特定金融产品,而是借助高科技与低经验门槛,展现出无限的开放性。随着人工智能(AI)、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金融服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革。近年来,国内外新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展现出效率剧增、生态系统日益复杂,以及跨市场、跨期限和跨品种交易等特性。
开源社区与生成式AI正引领新金融服务效率的大幅提升。一方面,机构通过建立开源金融平台和社区,运用标准化的新方法迅速组合新金融产品。例如,金融科技开源平台(FOSF)为AI、云、互作性和法规合规性等领域的开源项目提供了解决方案,加速了金融行业中云服务通用控件的开发、部署和应用。另一方面,基于生成式AI的跨行业合作成本低廉,易于标准化。例如,德意志银行与人工智能初创企业Kodex AI携手,将生成式AI集成到运营模型中,推动金融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新金融服务以复杂的生态系统战略为竞争优势。一方面,拥有新兴技术的非金融机构通过生态系统战略与金融机构建立新的相互依存关系,共同开发新金融服务。例如,大型云供应商(如SaaS供应商)主导着“AI即服务”的发展,通过从众多金融客户数据中学习,提供的服务比单一金融机构所能开发的新金融服务更为强大。另一方面,复杂的生态系统战略的核心在于对跨产品和渠道的客户的全面理解,通过整合碎片化数据和反馈循环来加速新金融服务的创新。例如,知识图分析提供商TigerGraph与摩根大通、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从海量数据集中实时识别复杂关系,提供金融安全服务。
新金融服务能够实现跨市场、跨期限和跨品种的设计。借助数字技术、灵活机制和金融衍生品,新金融服务能够跨越市场、期限和品种进行嵌套设计,从而拓展业务。融合人工智能分析与金融的各种复杂系统,绘制金融基础设施之间的复杂数据流,不断创新跨市场、跨期限和跨品种的新金融服务。例如,人工智能公司Imandra结合强大的自动推理与人工智能代理、验证框架和现实世界的决策模型,提升设计、测试、校准和审核复杂的金融系统,运用多种方法来开拓新金融服务。
2024年10月,国务院发布通知,要求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的复制推广工作,其中包括新金融服务的要求。这为注册在自贸区的中资金融机构开展新金融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然而,中国尚未专门针对新金融服务立法,新金融服务涉及诸多高科技技术,风控难度较大,存在诸多安全问题。
首先,高科技的加持可能使恶意行为者找到新的攻击方式。新金融服务具有隐性、嵌套和开放性特征,增加了监管难度。例如,物联网设备等重要数据的终端若被人为操纵,将引发金融市场暴涨暴跌。其次,新金融服务的实时交互和脱媒存在潜在风险。实时交互可能导致交易依赖于客户信息的判断,信用风险提升;脱媒则易诱发支付欺诈和互操作性挑战。此外,深度伪造技术可能被恶意交易者用于新金融服务中的欺诈行为。
新金融服务还可能造成金融行业格局的深度变化。一方面,新金融服务机构可以利用物联网设备和AI技术优化服务范围,降低金融风险,但这种风险定价方式可能有利于富裕客户。另一方面,新金融服务造就了新的激励模式,有利于机构内部和合作伙伴联合开发产品。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构建新金融服务高地,依托技术优势开发新金融服务产品,编制行业标准,构建公共数据库,落实全面风险监管。二是发展以可持续能源融资为先导的新金融服务便利,在临港新片区构建可再生能源国际投资项目平台,促进和便利可持续能源的投资和技术转让。三是强化新金融服务监管的职能和透明度,给予监管更强大的职能,提高监管透明度。
(作者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本文节选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