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实现星地量子密钥分发突破
AI导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家联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百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为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科学家,联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即实现了多达1百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这一突破性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
量子保密通信,依托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够实现“信息论可证”安全性的通信方式。然而,要实现远距离乃至全球化的量子保密通信,必须克服光纤损耗大、覆盖范围有限的难题。因此,利用卫星平台进行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成为实现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的关键途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研制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已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验证了基于卫星的量子通信可行性。但“墨子号”量子卫星覆盖有限且成本高昂,发射多颗低成本量子微纳卫星并实现组网运行,已成为构建高效、实用、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的重要需求。
研究团队成功攻克了低成本小型化诱骗态量子光源、复合激光通信实时密钥提取、基于卫星姿控的高精度跟瞄等关键技术,研制出星载量子密钥分发载荷和量子微纳卫星平台。该平台载荷重量仅约23公斤,较“墨子号”大幅降低,光源频率提升约6倍,密钥生成时效性由数天缩短至单轨实时完成。此外,联合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团队在相隔12900多公里的距离上成功建立了量子密钥,实现了对图像数据的“一次一密”加密传输。
该研究成果为未来发射多颗微纳卫星构建“量子星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大规模实用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也为量子互联网的全球部署开辟了新道路。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