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正式开服,引领“AI+制造”模式,为全市企业提供AI智能算力及AI应用场景模型,助力产业升级。东莞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有效促进了AI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3月19日,全国首个针对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正式开服,引领“AI+制造”的“东莞模式”,为全市企业供应AI智能算力及AI应用场景模型,助力“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升级。

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不进则退”已成为城市竞争的真实写照。明星科创企业主导的城市竞争愈演愈烈,各城市必须深思如何在这场竞争中崭露头角。

东莞,作为我国的制造业重镇,给出了精彩的答案。

目前,东莞工业制造正处于信息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刻。2025年初,东莞市政府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高水平的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和大模型中心,统筹调度市内外智算资源。新启用的大模型中心正是该战略的核心,配备3大基础模型和板材加工、精密检测两大行业模型,并依托华为全栈AI能力,构建了从算力供给到场景应用的完整生态链。

东莞的“AI+制造”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首先,东莞制造业基础坚实,应用场景丰富。全球每5部手机中有1部产自东莞,每3个玩具中有1个为东莞制造,这为AI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舞台。

大模型中心通过“算力即服务”模式,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从算法优化到工业知识库构建的全周期支持。据行业评估,在华为昇腾AI集群的算力支撑下,企业有望实现智能质检效率提升300%、板材切割损耗降低15%等显著成效。

其次,东莞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有效促进了AI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东莞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了AI赋能的路径,为制造业的AI转型提供了坚实保障。

拥抱AI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各城市需根据自身产业特色选择发展路径。在广东,除东莞外,广州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与东莞不同,广州产业结构更为多元。广州琶洲地区凭借丰富的应用场景,成为AI企业发展的热土。这些企业通过新技术在细分领域的应用,融入本地产业智能化转型,走出了一条“小而专、精而强”的发展之路。

琶洲的动悦信息以AI搜索工具为核心,推出“AI超级框”,在年轻用户中广受欢迎;致景科技专注于纺织服装产业,通过AI技术提升设计效率;云蝶科技将AI应用于教育领域,提供智慧教育整体方案。这些企业通过精准定位本地优势行业,实现了AI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东莞、广州的实践表明,AI赋能的关键在于结合本地优势行业,推动应用场景落地,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结合本地优势行业,意味着城市能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让AI技术在熟悉的环境中成长。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轨迹,若能将AI与这些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就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避免盲目跟风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同质化竞争。

推动应用场景落地是将AI技术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只有让AI技术真正融入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和产品研发,才能发挥其价值。进入具体应用场景,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还能为产业发展开辟新空间。

AI技术蓬勃发展,城市间的竞争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立足本地优势,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就能在这场AI赋能产业的竞赛中脱颖而出,实现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