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我国正积极推动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加速补上消费短板。近期,一系列提振消费的政策出台。我国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需扩大多元化服务供给,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消费潜力。服务业发展需尊重人才与创造力,提升服务质量,形成尊重“人”的社会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当前正在积极推动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要加速补上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稳定基石。近期,一系列旨在提振消费的政策相继出台。

  我国面临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约为37%,服务消费占GDP的比重约为26%,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消费较低的现象部分源于结构性因素,即服务业消费比重相对较少。为此,国务院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扩大健康、养老、助残、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优化休假制度,进一步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的消费潜力。

  消费需求分为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前者主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后者则主要体现在服务需求中,包括基础型服务消费如餐饮住宿、养老托育等刚需,以及改善型服务消费如文旅、体育、教育等。为了释放服务业消费潜力,我国不仅通过财政政策“投资于人”,加强基础性服务消费的供给和保障,还要更好地满足4亿中高收入群体的改善型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我国制造业已深度参与全球竞争,但服务业贸易仍面临逆差。这种差距源于不同的组织模式。制造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有明确的技术研发目标与质量改善要求,能够集体朝着同一目标努力,实现持续改进。而服务业则依赖人才的创造性与专业性,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其核心竞争力高度依赖于此。此外,普通服务业因直接面向消费者且以体验为核心,更依赖人的能动性。

  高端服务业本质上是知识密集型的输出,如金融、法律、咨询、医疗健康等领域,还具备高度定制化与复杂性的特征。在创意领域,对知识的再创造性要求更高。因此,高端服务业中,人才仍是不可替代的价值原点,竞争最终将归结于人才的密度与协同效率。

  进入高质量竞争阶段,我国企业必须学会尊重人才与创造力,构建吸引、培养、留住创造性专业人才的生态系统,这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在普通服务业领域,服务体验至关重要。由于服务与消费同步发生,一旦出错即直接影响客户体验且难以挽回。因此,提升服务质量,尊重员工,提供人性化服务成为关键。胖东来、海底捞等企业通过高薪激励员工,提供优质服务,形成了良性循环。

  服务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尊重人”,释放“人”的价值,提高人们的创造力、专业性与服务质量。只有形成尊重“人”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企业应更加尊重员工和消费者,成为既能设计精密服务系统,又深谙人性需求的“人文工程师”,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品质与情感的深层需求,推动服务业消费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