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届剑桥能源周:中国石油煤岩气勘探开发获重大突破
AI导读:
第43届剑桥能源周在美国休斯敦举行,中国石油代表团发布的煤岩气地质理论认识与勘探开发重大突破备受关注。中国石油在鄂尔多斯盆地成功建成日产800万立方米的煤岩气产能,为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李雁争)近日,第43届剑桥能源周(CERAWEEK)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盛大举行,主题为“前行之路:复杂世界的能源战略”。此次盛会吸引了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50多家公司、超过1万名代表共襄盛举。中国石油代表团在会上发布的煤岩气(Coal-rock Gas,简称CRG)地质理论认识与勘探开发重大突破备受瞩目。
在备受关注的“中国能源未来”战略圆桌会议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李国欣详细阐释了中国石油转型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并介绍了统筹“油气热电氢”“炼化生精材”的业务布局。会上,中国石油首次向全球展示了在煤岩气地质理论认识与勘探开发领域的重大突破。
李国欣指出,煤岩气虽然与传统煤层气(CBM)同产于煤系地层,但两者在地质特征、赋存机理与开发方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煤岩气有望成为未来全球油气领域的战略性接替资源。
据悉,中国石油已在鄂尔多斯盆地成功建成日产800万立方米的煤岩气产能,相当于年产能达到200万吨油气当量。其中,鄂东大吉气田的累计产量已突破30亿立方米。这一显著成果不仅彰显了中国石油在煤岩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强大实力,更为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此外,中国石油在煤岩气地质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突破了深部煤岩勘探开发的瓶颈。通过自主研发的煤系全油气系统以及五大类28项技术体系,中国石油将深层煤岩气的钻井周期缩短了30%以上。
剑桥能源周由标普全球公司主办,自1983年起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有40余年历史,是全球能源界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作为推动创新发展、技术进步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剑桥能源周为全球能源领域的参与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共同谋划未来发展。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