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投资于人”理念,专家解读背后原因及未来展望
AI导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理念,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刘培林解读背后原因及未来展望,包括公共资源分配、AI时代挑战等。
记者闫桂花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推动更多资源“投资于人”的理念转变。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背后原因何在?扩大就业、完善社保、增加育儿补贴、支持教育……面对诸多举措,公共资源应如何分配?人工智能(AI)时代,又提出了哪些新挑战?
界面新闻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刘培林。他认为,“投资于人”是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也是顺应生产力发展新阶段的需要。
刘培林指出,“投资于人”包括政府公共投资直接用于人的发展,和为百姓参与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好条件。政府应注重社会公平,确保全体国民获得足够的健康、教育和认知能力。
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政府“投资于人”的重点是确保他们获得起码的人力资本。从居民角度看,“投资于人”是增加自我投资,实现体面发展,扩大就业、提高收入至关重要。而前提是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投资。
刘培林认为,在AI时代,人类可能逐步摆脱物质生产依赖,“投资于人”愈发重要。未来,重构教育体系、引入全民基本收入(UBI)理念,都可能成为新选项。
以下为对话内容:
界面新闻:“投资于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结合”到“推动更多资源投资于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刘培林: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的发展。今天进一步强调“投资于人”,是针对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提出的新理念。
过去,我们围绕高楼大厦、基础设施考虑得多。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就要更多地围绕人来考虑。
界面新闻:“投资于人”的举措可能包括扩大就业、完善社保、增加育儿补贴等。应优先考虑哪些?还有哪些措施需关注?
刘培林:“投资于人”包括政府公共投资直接用于人的发展,和为百姓自我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最重要。前提是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投资。政府公共资源投向决策要确保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重点帮扶低收入家庭。
界面新闻:你说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是关键。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居民增收和完善工资增长机制。你认为如何提高收入?
刘培林:居民增收和完善工资机制是系统工程。今天中国大部分就业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应形成社会主义社会契约,兼顾各方利益,将“分蛋糕”和“做大蛋糕”统一。让非公有制经济吃下“定心丸”,同时认识到提高工资扩大国内市场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界面新闻:加强社保也是“投资于人”的方面。就社保来说,有何可为?
刘培林:社保体系能缩小收入差距。应更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缩小差距。可通过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资金,提高居民收入后,会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和社保收入增长。
界面新闻:AI技术快速发展对劳动力市场影响深远。在此背景下,“投资于人”应如何适应挑战?有人提出对机器人征税,你认为时机成熟了吗?
刘培林:AI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广泛深刻。越是这样,越要“投资于人”。应通过培训、教育提高人们利用AI技术的能力。对机器人征收社保操作难度大,或可增加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发全民基本收入(UBI)。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