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优化金融服务以稳外贸稳外资。多家金融机构出台新措施,如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信贷投放、中国银行的国际贸易结算服务、中国工商银行的专项授信,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同时,金融机构针对外贸新业态进行金融适配,加强风险评估与精准授信,为外贸企业提供坚实保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并强调优化融资、结算、外汇等金融服务。这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外贸作为观察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2024年展现出了新的增长点。我国积极拓展外贸领域,优化进出口结构,使得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而这一稳健发展背后,离不开金融的鼎力支持。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增加外汇业务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为中小企业和贸易新业态提供更多优质便利。

近期,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纷纷出台新措施,以实际行动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例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发布的《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措施》,旨在通过加大信贷投放、提升金融债使用效能、加强对小微外贸企业的支持等方式,巩固对不同外贸主体和产业的金融支持。

作为服务外贸的主力军,中国进出口银行特别关注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如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行外贸产业贷款余额已达3.36万亿元,同比增长显著,其中对新业态的支持力度更是大幅提升。

中国银行也发布了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行动方案,从金融供给、金融创新、贸易促进和专业服务四个方面,提出16条具体措施,力争在2025年为外贸企业提供超过1.7万亿美元的国际贸易结算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则宣布推出3000亿元专项授信,针对外贸新业态的特点,创新贷款产品和优惠利率,助力企业拓展全球市场。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进出口银行投放外贸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1.79%,中国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量也大幅提升。

面对外贸新业态中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需进一步创新。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建议,金融机构应针对企业特点进行金融适配,如开发基于交易数据的信用贷款产品,优化跨境结算服务,支持产业链融资,并强化风险管理。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张梦婷认为,加强风险评估与精准授信是关键。金融机构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多维度信息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降低信用风险。同时,提供外汇远期合同等金融工具,帮助企业对冲汇率风险,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

综上所述,金融机构的积极行动和政策支持,正为外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措施的推出和实施,我国外贸将持续稳定增长,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