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高新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优势明显,创新能力总指数持续攀升,原创技术和首发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培育新赛道的重要载体,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国家高新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优势明显。截至2024年底,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的独角兽企业。大量高端创新资源,产出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

  国家高新区2024年发展成绩单不久前公布:园区生产总值19.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6%;实现工业增加值约9.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24.1%。这些数据背后,是国家高新区不断攀升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总指数持续攀升

  根据《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自2010年以来,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持续攀升,从最初的100点增长至505.7点,年均增长31点。这显示出国家高新区在研发资源、创新生态、产业绩效和开放协同等方面的显著优势。

  具体来看,研发资源集聚指数保持平稳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10%。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25%的研发人员,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约1.2万亿元,同比增长4.3%;省级及以上各类研发机构数量3.5万余家,是2010年的5倍。

  科技创新生态指数增长快,年复合增长率达20%。各类创新服务机构7130家,同比增长9.7%;2024年新注册企业100万家、新增优质企业6万家,分别是2010年的20.2倍、12.9倍。

  产业创新绩效指数提升显著,年复合增长率达11.4%。万人授权发明专利数122.9件,是同期全国的近10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达到3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6个百分点。

  开放协同创新指数增长至697.9点,年复合增长率达16.1%。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1600余家,是2010年的15.8倍;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约50%。

  “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拥有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50%左右。”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表示,要持续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锚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原创技术、首发产品不断涌现

  在国家高新区的推动下,原创技术和首发产品不断涌现。例如,首款国产化110吉赫兹电光强度调制器量产,相较主流产品传输速率提升3至4倍;全球首片8英寸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下线,成为目前全球综合性能最优的光电集成芯片。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表示,要进一步发挥国家高新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国家高新区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创新中心,推动原创技术和首发产品的不断涌现。

  成为培育新赛道的重要载体

  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培育新赛道的重要载体。通过面向传统产业升级衍生新赛道、面向新兴产业拓展新赛道、面向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新赛道,国家高新区培育了氢冶金、智能织物、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新型储能、合成生物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赛道。

  吴家喜表示,国家高新区超前谋划布局,强化技术策源,优化创新生态,引导资源集聚,为培育新赛道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1月,《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行动方案》印发,明确了推进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的总体要求、重点方向、培育路径等。未来,国家高新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