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成两会热门话题,年轻人成应用主力
AI导读:
今年全国两会,人工智能成为热门话题。多家科技公司推出最新版本的人工智能模型,年轻人成为应用人工智能的主力军。然而,科技发展的同时需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技术造福人类。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备受瞩目的“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也成为了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门话题之一。
放眼国际,多家全球科技公司纷纷推出了其人工智能模型的最新版本,如美国科技公司的Grok 3和法国科技公司的开源人工智能助手Le Chat,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头正猛。
这些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不仅让人在细微之处看到了社会前行的方向,也引发了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深思。面对人工智能的浪潮,是选择因循守旧还是积极拥抱?现实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从实验室的前沿探索到医疗影像的辅助诊断,再到无人驾驶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的身影无处不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了解并尝试在各行各业中应用人工智能,尤其是年轻人。
年轻人与人工智能的相遇,是技术革命下的必然趋势。作为网络“原住民”,年轻人对新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同时,随着我国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领域,智能产品的供给也日益丰富。例如,阿里集团的AI To C产品夸克,为年轻人提供了多场景的“AI全能助手”,满足了他们的搜索、创作和学习需求;华为推出的新款智能眼镜,则将数字内容如实时通知、地图导航等直接呈现在眼前。
对年轻人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通过简单的点击,文字就能转化为图片、视频,文化与科技在指尖交融;打开手机,语音助手随时待命,解答疑惑,甚至进行心理辅导。人工智能不仅成为了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借助人工智能,人们可以提升效率、激发创作灵感、扩充知识储备,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此外,人工智能训练师、人机交互设计师等新兴职业的涌现,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然而,推动科技向上向善,不仅需要技术乐观主义,更需要法律法规的完善。人工智能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输出假消息、垃圾内容,甚至产生“AI幻觉”,构建“信息茧房”。因此,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必须系牢规则的缰绳,明确界限,凝聚社会共识。据悉,2025年国内外将举办多场人工智能活动,探讨技术发展的治理框架,规避伦理和法律风险,确保技术始终为人类造福。
有人担忧,当人工智能具备人类般的思考能力时,人类将如何思考?但年轻人以其无限的想象力给出了答案。在他们手中,人工智能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和算法,而是充满可能性、创造性的工具,用于开拓科技领域、塑造社会发展路径。
而这,正是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