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直播带货领域再现“翻车”事件,某平台“三农”博主售卖伪造认证证书的农产品,引发信任危机。近年来,直播带货投诉量激增,损害消费者权益。各方正探寻重建信任途径,需从制度和技术层面同时发力,强化监管,净化网络环境,提供真实可信的购物环境。

  近期,直播带货领域再现“翻车”事件,某平台拥有大量粉丝的“三农”博主被爆出售卖的“有机农产品”认证证书系伪造,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众多粉丝深感震惊与失望。尽管相关商品已被下架,涉事账号也被封禁,但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对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近年来,直播电商行业规模迅猛增长,直播带货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的界限,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新渠道,极大地激发了消费市场的活力。然而,直播带货相关的投诉举报也呈现激增态势,数据显示,短短五年内投诉量增长了47.1倍。从“千万粉丝网红农产品造假”到“卖惨主播利用老人博取同情”,部分主播及关联机构为追求流量,不惜抛弃诚信。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生态,透支了社会信任资源,动摇了直播行业的信任基石。

  为应对此类乱象,各方正在积极探寻重建信任的途径。不少消费者选择在第三方平台交叉比对主播信息,以验证直播间信息的真实性;一些地方的农民合作社自发成立了“真人认证联盟”,要求主播展示土地承包证、种植记录等凭证,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真实性。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任危机,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从制度和技术层面同时发力。

  在制度层面,监管部门应推动建立透明、可预期的常态化监管制度,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管。近年来,多地发布了直播电商合规经营指引,要求直播带货各方主体合规经营,全面、真实、准确披露商品或服务信息。同时,中央网信办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要求平台公开流量分配规则,剔除不良导向参数,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众多平台积极响应,加强自查自纠,共同维护行业健康生态。

  在技术层面,区块链、AI等先进技术正成为信任“新基建”的关键要素。这些技术在商品从生产到销售全链条的溯源追踪、高效识别并过滤虚假信息、提高内容真实性与准确性审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遏制虚假宣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当然,直播带货的积极作用仍占主流。部分主播凭借“知识带货”的独特模式,用专业和真实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在竞争激烈的直播电商领域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还有主播通过集体公约形式拒绝表演式营销,真实记录农产品生长过程,用实际行动带动当地特产销量提升。

  诚信应成为直播间的“硬通货”。为此,监管部门需不断强化监管职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平台应摒弃不良流量算法,回归价值理性,提供更加真实、可信的购物环境和商品;从业者则需坚守诚信底线,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信任。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