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深圳正成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创新高地,人才汇聚推动产业发展,政府政策支持助力AI和机器人领域快速发展,深圳科创学院等机构培养下一代企业家,未来产业链顶端利润可期。

当众擎科技PM01人形机器人在深圳湾奔跑,启元重症大模型运用于南山区人民医院“AI智慧联合实验室”,优必选人形机器人集体“进厂实训”……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渗透到各行各业。在深圳,一条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的“创新之河”正悄然流淌,引领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以人才密集度为创新技术的源泉,产业协同和制造能力成就了技术的转化力,场景创新和AI+产品的迭代为这片创新的土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一变革正在重塑企业在全球“AI+”相关产业链中的角色,从产品环节的生产者、参与者转变为下一代产品的定义者。

今年全国两会,“投资于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更多资金资源向人才培养倾斜。

“投资于人”是投资价值取向的深化,与“投资于物”相辅相成,不仅有助于民生改善,还能创造人口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为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抢占先机。

深圳2024年末常住人口达1798.95万人,同比增加19.94万人,增长率1.12%,连续两年常住人口增量增速领跑全省。深圳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46.1万人年,位居全国城市之首。

这股“投资于人”的潮流有利于拉动消费,更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有评论指出,机器人和Deepseek的火爆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凸显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通过“投资于人”,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曾在2022 IDEA大会上分享过“深圳F4”的故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文、徐扬生、沈向洋、李泽湘四位曾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或工作的杰出人才,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就后,共同怀揣着将先进科技带回中国的梦想。

当时,深圳正大力引进全球人才,这四位老友最终都成为深圳重点引进的顶尖人才,被誉为“创都四杰”。

若将创新比作奔腾不息的河流,不同的人在这条河流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高文和徐扬生为深圳科技创新的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年前,深圳尚无一个专门研究算力的国家级实验室,而算力是推动AI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高文的主导下,深圳提前构建了全面自主可控的E级(百亿亿次)人工智能算力平台“鹏城云脑Ⅱ”,为深圳AI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

另一方面,徐扬生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深圳提供了与国际接轨、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在科学家“顶流”的引领下,深圳科技创新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以鹏城实验室为代表,深圳近年来高标准建设了多家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各类创新载体超过4000家。

深圳高校建设思路清晰,各类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深大、南科大等本土高校,以及北大、清华、哈工大等内地高校分支校区,还有港中文(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等中外合办高校。其中,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占据了重要地位。

业内普遍认为,AI是全球聪明大脑共同竞技的领域。波士顿咨询研究显示,全球AI领军企业选址时,人才密度权重已升至38%,成为关键考量因素。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优秀的教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学校通过构建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建设高端的科研平台,引进优秀教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深圳如今汇聚了越来越多的“聪明大脑”。

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透露,有920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46.1万人年,位居全国首位。

南山区统计显示,该区450名人才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占全市比重近半,集聚高层次人才1.3万名。

人才从四面八方汇聚深圳,而深圳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将科研人才转化为企业家。

过去,“草根”创业者来深圳追梦。如今,在AI时代,深圳正悄然转型为一个“验证平台”,汇聚优质资源,让科研人才快速将想法转化为产品。

“创都四杰”中的李泽湘于2021年发起创办深圳科创学院,致力于挖掘和培养下一代企业家。

在第二十六届高交会上,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到一位“00后”创业者——云望创新智能(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天泽。他介绍,深圳科创学院正在构建“共享工厂”体系,整合李泽湘参与孵化的大疆、云鲸智能等企业优质供应链资源,为创业者所用,确保产品快速投产、验证和迭代。

这一“共享”模式被李泽湘视为大湾区乃至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出路。

李泽湘表示,大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但过去因缺乏自主品牌,制造业企业只能赚取微薄利润。因此,深圳科创学院旨在通过“原创式创新”改变局面,打造国际知名C端科技品牌,带动B端产业链发展,构建新的制造体系。

截至2024年末,深圳科创学院的450多位创业者已探索出65+个创业项目,涵盖多个领域。

未来,深圳将在全球市场赚取产业链顶端的利润。李泽湘强调,深圳不仅要培养工程师、科学家,更要培养能在全球市场定义下一代产品的人才。

科技产业的发展逻辑已发生变革,深圳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双轮驱动,推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2022年6月,深圳出台政策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纵深拓展和升级再造。

2023年,ChatGPT对全球AI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深圳“20+8”产业集群政策升级,将人工智能单列为产业集群。

截至2024年末,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600亿元,同比增长约35%;人工智能企业超2800家,产业链覆盖全环节。

人工智能正成为撬动全球科技版图的新杠杆。2023年至2024年,英伟达股价飙升。

深圳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2024年12月发布多项措施,为AI应用落地打牢基础。

DeepSeek全球爆火,宇树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AI+机器人”成为科技业确定性方向。

2025年3月3日,深圳连续发布四份重磅文件,全面部署人工智能终端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路线。

深圳明确提出,到2026年,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冲击1万亿元目标。

在机器人方面,深圳计划到2027年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

南山区占据深圳机器人产值约35%,半径10公里内基本可完成机器人从设计到量产的闭环。南山区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南山区人民医院与迈瑞医疗共同开展“AI智慧联合实验室”建设。

一位落户南山的具身智能企业家表示,深圳市政府的一系列动作对产业提振作用明显,不少部门愿意大力开放场景给人形机器人企业试错。

这大大缩短了人们与科技的距离,有助于缩短企业在产品上的迭代周期。

在深圳,“AI+”“机器人+”在人才涌动的推动下,下一个站在全球产业链顶端的“圳品”将不断涌现,汇聚成一条奔腾不息的“创新之河”。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