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3月以来,多地积极部署2025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后,“大消保”格局逐渐形成,消保工作更具系统性。同时,在“金融为民”主基调下,消保工作开始破解更多细分场景中的金融服务难题,更加针对性和精准化。

3月以来,深圳、江苏、重庆、福建等地积极部署2025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金融机构在“3·15”节点回顾2024年消保成绩,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后的“首年”带来了消保格局的显著变化,金融消保的内涵日益丰富,在强化“金融为民”理念的同时,更加系统性和针对性。

一方面,“大消保”格局逐渐形成,使得金融消保监管和金融机构的消保工作更具系统性。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消保工作贯穿于产品和服务从设计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关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而言,金融消保关乎社会与金融稳定。

另一方面,在“金融为民”的主基调下,消保工作开始破解更多细分场景中的金融服务难题。例如,深圳聚焦境外来深人士消费、老年人支付环境等具体场景,推动金融机构进行无障碍改造和适老化改造。

系统性:构建“大消保”格局

在“大消保”时代,金融机构的消保工作涉及消保审查、投诉管理、联席工作、服务管理、投诉处理、规章制度建立及宣教活动组织等多线程任务。金融消保也成为一项常谈常新的工作,面对众多新挑战。随着金融监管机构的改革,金融“大消保”格局逐渐形成,消保工作的统筹变得更加系统化。

为加速构建“大消保”格局,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保局推动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与相关部委建立沟通协作机制,研究制定统一适用的政策措施。这一机制建立后,消保监管效率大幅提升,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保障渠道更加畅通。

针对性:场景、群体细化

除了强化纠纷多元化解、打击非法金融中介活动外,消保工作更加注重“金融为民”理念。今年的“3·15”金融消保宣教活动主题为“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展示打击非法金融中介活动成果及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金融机构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亮点举措。

这一趋势使得金融消保工作更加针对性和精准化,体现在群体细化和深入场景等方面。例如,针对老年人金融可得性问题,深圳推动金融机构进行无障碍改造和适老化改造;在金融知识宣教领域,“一老一少一新”重点群体和县域成为主要宣教对象和场景。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