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文章探讨了当前个人征信修复领域缺乏具体细则的问题,以及金融黑灰产的频发。建议优化征信修复制度,满足重点群体信贷需求,同时加大打击金融黑灰产力度,利用技术手段提高识别和打击效率。

  征信与每个人、每家公司都密切相关。

  全国人大代表、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桐宇指出,当前个人征信修复领域缺乏具体细则,导致用户难以通过规范、透明、便捷的途径进行修复。因临时、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历史逾期的消费者,在不良信息保存记录的5年内,难以重新获得优质信贷供给,这不利于消费信贷促消费作用的发挥。

  某头部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在打击信用修复黑灰产过程中,部分失信群体因不了解正规修复渠道,轻信“洗白征信”广告,使得案件调查中取证难、追责难。因此,应完善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公安、市场监管等跨部门协同机制。

  优化征信修复制度,助力重点群体信贷需求

  周桐宇提到,近年来,征信投诉数量激增,主要集中在历史短期逾期记录上。以重庆为例,疫情前征信投诉数量仅为几十件,而到了2023年已增长至900多件,2024年更是突破1400件,同比增长55%。这些投诉中,94%集中在历史短期逾期记录,且投诉客户中年轻群体占比高达52%,主要为个体经营者、蓝领和普通上班族等。

  周桐宇分析称,现行的征信记录年限“一刀切”政策,使得众多因短期、非恶意违约的消费者长期受限,难以获得优质信贷服务。这也导致了信用修复骗局频发,不法分子利用监管漏洞,以“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损害公众财产安全,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信贷决策以往主要依赖信用记录和财务数据,对申请人还款能力的评估不够全面。自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颁布后,人民银行相继发布了多项管理办法,为征信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征信行业的信用信息不断丰富,除了传统信贷数据,还涵盖了图像、语音等非结构化数据。

  为解决年轻群体及薄弱群体因历史短期违约记录导致的借贷难问题,周桐宇建议重新审视不良征信记录年限,对已按时履约的群体适度放宽。现行条例规定不良信息保存期限为5年,导致消费者因历史违约无法获得优质信贷服务。因此,应允许符合条件的群体申请缩短不良征信记录年限,如用户正常履约还款超过半年,可申请取消两年前的历史逾期记录,以重新获得低利率信贷支持。

  同时,她还建议出台征信报送口径放宽的阶段性政策,对小额、短期的非恶意逾期行为予以豁免。疫情期间,央行已出台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可不上报相关逾期记录。建议延续并出台为期1至3年的阶段性政策,给予用户一定宽限。

  金融黑灰产手段升级,如何高效打击

  近年来,打着“征信修复”“代理维权”等旗号的金融黑灰产死灰复燃。

  某头部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表示,黑灰产团伙利用虚拟身份、多层代理、跨境平台等手段规避监管,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新兴渠道快速传播虚假信息。其技术手段如伪造材料、篡改数据不断升级,增加了识别和追溯难度。

  该负责人指出,当前针对“征信修复”黑灰产的专项法规尚不完善,导致执法机构在打击时面临定性难、处罚依据不足的问题。此外,部分失信群体因不了解正规修复渠道,轻信虚假广告,甚至配合黑灰产伪造材料,使得案件调查取证难、追责难。

  金融机构APP被山寨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对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权益造成损害。山寨APP不仅增加公司合规经营成本,也会影响客户正常还款,引发投诉、信访、诉讼等风险。

  周桐宇认为,应持续加大打击黑灰产力度,同时研究出台个人征信修复法规细则,鼓励银行、消费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开展试点,推出线上、规范、便捷的个人征信修复产品入口。

  为加强跨部门协作,应建立常态化联合治理机制,由金融监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牵头成立征信黑灰产打击专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定统一行动方案。同时实现银行征信系统、公安反诈平台、市场监管企业信息库的数据互通。

  公安部门应主攻犯罪侦查,重点打击伪造公章、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等犯罪行为;金融监管部门监控金融机构异常征信修改申请;市场监管部门清理网络平台和线下广告中的虚假宣传。

  最后,应开展联合执法与专项行动,集中查处典型案例并公开曝光。

  能否通过技术手段更高效地识别并打击黑灰产?某消费金融从业者表示,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建立多维度识别模型,实时分析风险因素,精准发现黑灰产特征。大模型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均可用于提高识别和打击效率和精准度。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