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AI导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生力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青年科技人才规模扩大,展现卓越担当,但仍面临多重挑战。需构建全方位发展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这深刻揭示出青年科技人才在我国人才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地位。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青年科技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力量,对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青年科技人才规模持续扩大,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展现卓越担当。例如,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已累计发现700多颗新脉冲星,成为全球天文观测标杆。国防科技大学某学院在2023年获批的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申报人均为35岁以下青年人才,多名青年骨干牵头突破关键技术。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青年科技人才承担了60%以上的攻关任务,推动我国5G、高铁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数据显示,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平均年龄44.6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超80%,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然而,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评价机制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均、职业发展环境待优化、社会支持体系待完善等。未来,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体系,打破成长阻碍,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构建产研协同的创新生态,优化产业布局,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专项青年科技人才基金,支持关键技术攻关。通过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制度壁垒,建立“科研人才绿卡”制度,促进人才流动。实施“区域科技人才振兴计划”,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向中西部和基层流动。强化产业链与人才链衔接,建立“科技人才—产业需求”动态匹配数据库,联合开设定制化培养项目。
打造可持续的人才培育体系,建立阶梯式研发激励机制,设立“青年科技人才攀登计划”。构建双轨制职业发展通道,设立“技术专家序列”晋升体系,待遇对标管理岗位。实施“项目制”培养模式,让青年人才主持重大专项。营造包容性创新文化,推行“创新成果署名权保护”机制,举办青年科技沙龙,搭建技术交流平台。
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内生动能,构建“T型能力”培养模式,鼓励青年人才深耕专业,拓展数字化等横向能力,支持在职攻读“微学位”或专业认证。完善市场化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评价惯性,增加市场化指标权重,推广“代表作”机制。建立全周期成长支持系统,提供精准支持,初期提供“科研启动包”,中期配套“海外研修计划”,后期设立“技术创业加速器”,同时完善心理健康服务。
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动能。唯有持续优化政策生态、强化企业协同、激发人才内驱力,方能构建“近悦远来”的发展格局,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唯有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方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