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来,乡村游热度不减,许多村庄已成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尽管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但一些偏远乡村仍存在污染等问题。只有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才能实现美景与“钱景”双赢。

  来到田野欣赏美景,走进热闹的大集感受烟火气,在村口咖啡店品尝一杯浓郁的咖啡……近来,乡村游持续升温,许多曾经“灰头土脸”的村庄,如今已变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乡村的发展,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底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致力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承载着增进农民福祉的深切期望。

  过去,尽管一些乡村拥有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但人居环境欠佳,乱搭乱建现象普遍,交通不便,发展滞后,导致许多优质的农特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全国各地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弥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村庄的“颜值”与“品质”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据统计,2024年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接近75%,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3万公里,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超过95%,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日益凸显。

  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各省市县农村情况各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千差万别。在一些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在偏远乡村,污水、垃圾、养殖污染等问题依然严重,影响着农村人居环境的质量。此外,个别地方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表面形象,忽视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如主干路两侧干净整洁,而背街小巷却脏乱不堪。

  农村事务,农民最有发言权。只有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将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相结合,才能实现美景与“钱景”的双赢。现实中,不少乡村通过创新方法,在美丽的山水田园间找到了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例如,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后岸村,曾以打石板为生,如今已转型为“卖风景”的乡村旅游胜地;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则依托海洋资源,走出了一条以海兴村、以海强村的新路,村民收入稳步增长。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这是不变的硬道理。顺应人口变化趋势,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将“政府想做的”与“农民想做的”相结合,才能推动乡村振兴之路繁花似锦。

  (中国经济网供稿)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