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我国工业互联网已从概念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但仍面临核心技术挑战。应加快构建三维体系,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一表述不仅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注入了政策动能,也标志着我国正加速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跨越,为数字经济注入新活力。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已从概念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各领域,覆盖41个工业大类、49个国民经济大类。通过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应用,重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数据显示,我国已累计建成万余家智能工厂、700家5G工厂、72家“灯塔工厂”、1.7万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连接工业设备超9600万台(套),培育340余个具有影响力的平台,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35万亿元。

  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率先布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例如,2024年,广东省创新探索从“单点突破”到“链式改造”的实践模式,培育9个跨行业跨领域、33个特色专业型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超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70多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江苏省通过“一平台一行业”模式,助力全省制造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1.2%。浙江省则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数字化水平2.0以上的企业数量显著提升。此外,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已覆盖31个省份,为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作为新型工业化战略性基础设施的重要驱动力量,工业互联网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部分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应用深度广度不足等。对此,应加快构建“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生态协同”的三维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强化产业政策顶层设计,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工业强基2.0”工程,重点突破工业实时操作系统、智能传感芯片等基础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AI与5G-A协同发展,在智能制造等领域催生颠覆性应用。继续推广工业边缘计算节点建设,加大在重点区域国家级工业大数据中心布局。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促进互联互通,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互认。

  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培育数字化转型生态。鼓励龙头企业打造“灯塔工厂”,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转型。支持服务商发展,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通过提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形式,完善企业数字化转型激励机制。提升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动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深化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产业联盟,促进协同创新。培育和壮大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推动工业互联网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催生更多应用场景;加强安全防护,保障工业互联网安全稳定运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管,为工业互联网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