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转向提振市场信心
AI导读:
自2024年9月下旬起,中国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信号,显著增强了市场对经济的信心。这些政策强化了守住经济增长底线的预期,改变了市场对政策反应速度的悲观预期。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中国经济增长有望企稳回升。
题:宏观政策转向,市场信心显著提振
作者: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徐高
自2024年9月下旬起,中国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信号,显著增强了市场对经济的信心。9月26日,中央政治局非常规地召开会议,专门讨论经济工作,凸显出党中央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的高度关注,并明确指示“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力求“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会议还部署了包括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内的多项宽松措施,旨在稳定房地产市场,提振资本市场。
9月24日,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证监会领导公布了一系列超预期的宽松政策,如降息降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同时推出了“证券基金保险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以支持资本市场。
10月12日,财政部宣布了四大增量财政政策以稳增长,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较大规模”增加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限额,助力地方政府化解债务压力。财政部长强调,这是及时雨般的政策,将大幅减轻地方债务负担。同时,财政部还透露,逆周期调节措施不仅限于当日宣布的四项,未来“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展现出财政宽松政策的强烈信号。
9月以来,密集出台的超预期宽松政策,在两大方面显著提升了市场对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
首先,这些政策强化了守住经济增长底线的预期。此前,市场曾担忧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的反应不足,导致部分市场参与者对守住增长底线产生怀疑,市场预期转弱。而9月以来的政策宣示,清晰展现了高层领导守住增长底线的决心,有效缓解了市场对中长期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的悲观预期。
其次,9月以来超预期政策的密集投放方式,改变了市场对政策反应速度的悲观预期。过去一年多,稳增长政策推出时往往显得迟缓,滞后于经济形势变化,效果不佳。而9月以来,政策投放采取了“震慑策略”,集中释放超预期政策,令市场惊喜,效果显著。这显著提升了市场对未来宏观政策有效性的预期。
资本市场对9月以来的宽松政策反响热烈,这并不意外。因为相比短期经济增长数字,更长期经济运行趋势的预期对市场更为重要。央行推出的“证券基金保险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大工具,通过为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帮助企业回购股票等方式,短期内提振了股市情绪,改善了市场对宏观经济的预期。虽然A股市场融资额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较小,但股指的下跌容易打击市场信心,催生悲观预期。因此,央行新设工具稳定股指,有助于缓解“预期转弱”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工具直接作用于股票市场,但并未涉及基础货币投放,不存在央行“扩表”和“入市”的问题。它们更多是通过市场机制引导流动性,而非直接注入资金。推出这些货币政策工具,旨在增强市场稳定性,而非制造泡沫。
展望未来,随着近期政策的逐步落地,中国经济增长有望企稳回升。尽管短期内政策效果在宏观经济数据上可能不明显,但市场对经济前景的乐观情绪正在增强。未来财政政策显著发力,将推动实体经济复苏步伐更加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发力,将促进消费和投资修复,国内需求扩张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同时,资本市场未来表现值得期待。在央行流动性支持和政策预期明朗的背景下,A股市场有望步入“慢牛”行情。这种“慢牛”基于经济基本面的逐步改善和市场预期的不断提振,更具可持续性。
此外,随着国内经济企稳回升,人民币汇率也有望温和升值。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将增强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同时,美国进入降息通道,美元温和走弱,也将从外部降低人民币贬值压力。因此,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人民币汇率有望温和走强。
在利率方面,随着经济复苏进程推进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修复,我国利率水平可能逐步回升。财政政策的扩张和投资恢复将推动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增加,带动利率温和走高。
总之,9月下旬以来中国政策的转向,标志着宏观政策从被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转向积极稳增长。这极大改善了市场对经济中长期的预期。随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中国经济将迎来经济增速、股票指数、利率水平和人民币汇率均触底回升的积极局面。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