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绿色低碳目标,商用车作为交通领域减碳重点,面临新能源化挑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讨会提出,技术多路线协同是商用车低碳技术路线落地的关键,需完善补贴及碳定价机制,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绿色低碳”再度成为社会热议话题。绿色能源、绿色出行等都是实现绿色低碳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绿色出行方面,商用车作为重要一环,2024年我国国内商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已达18%。然而,由于应用场景复杂、需求多样,新能源商用车仍面临里程、补能、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的瓶颈。为确保“双碳”和节能减排目标的达成,商用车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协同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了“醇氢电动技术与应用”高端研讨会。会上,数十位来自产、学、研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出,商用车低碳技术路线的落地应更加清晰,技术多路线协同是关键。

  商用车占中国汽车保有量的11%—12%,但碳排放占比高达55%,是交通领域减碳的重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李开国认为,未来商用车低碳技术应多元化,不依赖单一技术路线,而是针对26类场景匹配14种技术路线,分阶段推进电动化与零碳燃料替代。

  威孚高科技术中心主任李刚也指出,商用车动力系统呈现多元化趋势,混动(增程/PHEV)与低碳燃料(甲醇/氢)协同发展,应着重核心技术攻关与生态协同。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董事长周建群表示,构建“车—站—醇”三位一体网络,打造“技术+生态”双轮驱动方案,是解决当前商用车新能源化面临的结构性挑战的关键。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强调,以醇氢电动汽车为例,其是增程电动汽车技术和绿色低碳能源相结合的创新应用,不仅解决了新能源商用车对经济性、可靠性和续驶里程的刚性需求,也兼顾了物流行业承受能力和汽车产业转型的成本。

  商用车应用场景复杂多样,技术路线推广难度大。纯电动/燃料电池商用车在购置成本、续航、补能效率及经济性上显著落后于柴油车,尤其在长途物流领域渗透困难。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郝春晓表示,环保部门将秉持燃料中立和技术中立的原则,只要符合机动车排污检测标准,不会对技术路线做判断。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认为,中国商用车减排潜力巨大,是汽车行业减碳的关键领域。绿色甲醇作为替代燃料已展现产业化前景,远程新能源在商用车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闭环。甲醇燃料的规模化应用不仅能降低碳排放,还可解决新能源商用车成本高、续航短等痛点,具有多场景适用性。

  与会专家还就新能源商用车发展的瓶颈和破局之道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应从政策层面加速完善新能源商用车补贴及碳定价机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协同,通过平台整合车企、能源企业及科研机构,制定分场景技术标准,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