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低碳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探讨
AI导读:
本文探讨了商用车在绿色低碳目标下的新能源发展,指出新能源商用车面临多重瓶颈,未来技术路线需多元化协同。专家提出低碳商用车技术路线应更“清晰”,构建“车—站—醇”网络是关键。同时,绿色甲醇作为替代燃料展现产业化前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绿色低碳”再度成为社会热议话题。绿色能源、绿色出行等,是实现绿色低碳目标的重要手段。
作为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抓手,2024年我国国内商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已达18%,但因应用场景复杂、需求多样,新能源商用车仍面临里程、补能、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的瓶颈。在确保“双碳”和节能减排目标达成的前提下,未来商用车技术路线多元化协同,符合市场和科学发展规律。
基于此背景,近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了“醇氢电动技术与应用”高端研讨会。数十位来自产、学、研各领域的业内专家学者在与《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交流时提出,在确保“双碳”和节能减排目标达成的前提下,低碳商用车技术路线落地应更“清晰”,技术多路线协同是关键。
商用车占中国汽车保有量的11%—12%,但碳排放占比高达55%,是交通领域减碳重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商用车碳中和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开国认为,未来商用车低碳技术应多元化,不依赖单一技术路线,针对26类场景匹配14种技术路线(涵盖柴油、天然气、甲醇、氢氨、换电等),分阶段推进电动化与零碳燃料替代。
威孚高科技术中心主任李刚认为,商用车动力系统呈现多元化趋势,混动(增程/PHEV)与低碳燃料(甲醇/氢)协同发展,应着重核心技术攻关与生态协同。构建“车—站—醇”三位一体网络,打造“技术+生态”双轮驱动方案,是解决当前商用车新能源化遇到的结构性挑战的关键。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表示,以醇氢电动汽车为例,其是增程电动汽车技术和绿色低碳能源相结合的创新应用,不仅能够解决新能源商用车对经济性、可靠性和续驶里程的刚性需求,也兼顾了物流行业承受能力和汽车产业转型的成本。
“痛”则“不通”:新能源商用车发展尚存瓶颈
商用车占中国汽车保有量的11%—12%,但碳排放占比高达55%,是交通领域减碳重点。预计未来保有量将从4000万辆增至5500万辆,运输需求刚性增长。
纯电动/燃料电池商用车在购置成本、续航、补能效率及经济性上显著落后于柴油车,尤其在长途物流领域渗透困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郝春晓表示,当前环保部门本着两个中立的原则:一是燃料中立,二是技术中立,只要符合机动车排污检测标准,不会对技术路线做判断。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表示,中国商用车减排潜力巨大,是汽车行业减碳的关键领域。绿色甲醇作为替代燃料已展现产业化前景,远程新能源在商用车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闭环。甲醇燃料的规模化应用不仅能降低碳排放,还可解决新能源商用车成本高、续航短等痛点,具有多场景适用性。
破局先“解题”:让场景更清晰落地更明确。
重型商用车是新能源化的短板,特别是长途干线物流及客运用车,目前主流技术路线还无法从技术性能上完全满足;补能基础设施的数量和布局尚无法支撑纯电和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应用。
在确保汽车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交通节能减排大目标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商用车作为生产工具的特性,一方面要满足复杂场景和工况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需满足经济性和降低产业转型成本的要求。给予不同新能源技术路线同场竞技的公平市场环境,实现新能源汽车平权。
对于醇氢电动在储能上的应用,专家也进行了讲解。上海城建交研院项目主任李涵表示,电动汽车可替代电网用来建设储能设施,平衡风光不确定性的社会成本。商用车随着技术、标注的逐步落地也可以实现,或将成为未来“移动的”分布式储能系统。
李开国表示,当前应从政策层面加速完善新能源商用车补贴及碳定价机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协同,通过平台整合车企、能源企业及科研机构,制定分场景技术标准,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