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发布
AI导读: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填补了贷后催收环节的规范空白,为加强行业自律、提升合规管理水平、识别暴力催收提供了权威依据。
3月13日,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官微消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批准发布国家标准《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下称《指引》)。
《指引》是我国首个聚焦贷后催收业务的国家级规范,填补了贷后催收环节的规范空白,为加强行业自律、提升合规管理水平、识别暴力催收提供了权威依据,是催收行业规范发展的关键一步。
《指引》对贷后催收风险控制做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催收适用范围、相关术语定义、风险控制总体要求,以及制度管理、组织人员管理、业务管理、金融机构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管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重大事项风险报告、业务信息共享等。
金融机构应审慎开展个人网络消费信贷业务,全面评估借款人情况,推荐合适贷款产品,并切实履行贷后催收风险控制主体责任,加强催收能力建设,审慎实施外包。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强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做好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
《指引》规定,每日22:00至次日8:00禁止催收作业,语音催收每日对同一债务人不得超过3次,现场催收每日不超过1次,且需至少2人同行,严禁进入私人住宅或办公区域。
此外,《指引》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催收系统需满足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二级要求,个人信息需屏蔽显示,传输过程加密。债务人还款后,金融机构须立即终止催收并通知第三方机构销毁数据,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在第三方催收机构管理方面,《指引》要求金融机构对第三方机构的资质、作业环境、合规性等进行严格评估,实行名单制和分级管理,第三方机构不得将催收业务转包,若允许分包需经金融机构同意,且不得二次分包。
同时,《指引》明确了AI催收的应用边界,要求确保算法无歧视、数据安全,技术应用不得对债务人造成障碍。还强化了投诉处理与风险报告机制,要求投诉须在48小时内启动处理流程,涉及暴力催收、信息泄露等重大风险事件须48小时内向行业自律组织书面报告。
此外,《指引》还体现了人文关怀,明确禁止向联系人催收,仅在无法联系债务人时允许转达信息,且联系人可随时拒绝联系。债务人死亡或无民事行为能力时,催收对象仅限财产继承人或利益相关人。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