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发射成功,全产业链闭环助力规模化发展
AI导读: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形成,为未来航天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5年有望成为低轨卫星星座组网关键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
向星辰,再出征。3月12日凌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以“一箭十八星”方式,将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千帆星座”是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垣信卫星”)建设运营的巨型低轨卫星星座计划。截至目前,垣信卫星已经完成五次组网发射,共将90颗卫星送入轨道。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具备双工位发射能力。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已经实现了从星箭制造到商业发射场测试,再到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为未来航天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商业航天作为新兴产业,正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其安全健康发展。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华泰证券通信首席分析师王兴指出,从政策定位来看,商业航天已由2024年的“新增长引擎”转变为2025年的“新兴产业”,显示出其在我国战略地位的显著提升和产业化速度的加快。2025年有望成为低轨卫星星座组网的关键年,卫星发射数量或将大幅增长,为相关产业带来上百亿元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商用卫星“出海”进程将持续推进。
伴随着低轨卫星星座组网工作的加速实施,商业航天市场拥有了可持续的规模化订单,这将有力推动相关供应链体系发展实现跃升。中关村科学城星谷创新产业带已形成完整配套体系,北京大兴的商业航天基地也集聚了多家核心火箭零部件供应商,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已具备模块化、批量化交付能力。
据赛迪智库预测,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转型升级期,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国际合作也将持续拓展。在技术方面,我国商业航天取得了多方面实质性突破,包括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和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回收试验箭的飞行试验成功。
国内民营火箭公司深蓝航天董事长霍亮表示,当前技术迭代已进入深水区,创新势能正在重构行业竞争格局。预计今明两年,商业航天市场将迎来可回收火箭的密集亮相期。此外,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今年推进自研B300系列留轨版飞船的发射进程,并计划发射迪迩五号,满足更复杂的用户需求。
新的应用场景正在持续涌现,随着低轨卫星组网的日益完善,航海、航空等场景中的通信需求将能进一步得到满足。预计今年部分行业会出现低轨卫星通信试点,2026年年中会有正式的低轨卫星应用实现商业化落地。
近期,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宣布完成融资,包括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蓝航天和北京九天行歌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等,彰显了地方政府对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政策支持叠加明朗的市场需求,正在推动商业航天投融资市场持续活跃。
展望未来,商业航天产业预计将从快速扩张规模迈向高质量发展,国家队的主导权会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将向龙头公司集中。中国商业航天正凭借科技硬实力,勾勒着太空经济的壮美蓝图。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