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风控指引》国家标准发布,贷后催收行业迎来新规范
AI导读:
2月2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级贷后催收业务规范。新指引保留了关键催收规定,并提出更高要求,注重风险控制,为个贷催收行业规范发展带来新契机。同时,信用卡不良率上升成为投诉“重灾区”,新指引的实施将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
2月2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下称《催收风控指引》),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级贷后催收业务规范的诞生。该指引的实施,将取代2024年5月发布的旧版行业指引。
新版《催收风控指引》在内容上并未做大幅度调整,保留了诸如禁止在每日22:00至次日8:00进行催收、电话催收每日频次上限为3次、不得随意联系债权人的紧急联系人等关键规定。同时,新指引在催收风险责任、第三方信息披露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注重风险控制,强调催收风险责任的落实。
多名专业人士指出,尽管内容层面变动不大,但《催收风控指引》的升级,从行业标准晋升为国家标准,将为个贷催收行业的规范发展带来新契机。此次发布的《催收风控指引》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同多家行业机构共同起草。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表示,该标准的实施有效填补了贷后催收环节的规范空白,为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提升从业机构合规管理水平提供了权威依据,是贷后催收行业迈向规范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同时,新指引更加强调风险控制,明确了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险控制总体要求、催收工作规范和促进催收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措施。
随着信用卡不良率上升和催收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信用卡业务已成为投诉“重灾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到1239.64亿元,同比增长26.31%。同时,因催收引起的投诉也居高不下,占银行及信用卡投诉的约20.5%。
近年来,监管部门严厉打击非法催收、暴力催收,此次《催收风控指引》将“催收细则”上升至国家标准层面,再次对催收工作的各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如催收作业时间限制、电话催收频次上限、催收对象限制等,并强调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对催收记录进行定期自查和检查。
资深个贷不良资产业务人士表示,这份文件的规定内容再次明确了催收红线,实施后短期内可能会对回收率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将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新指引还细化了催收风险责任、第三方信息披露、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管理要求。
新指引删除了对借款人“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合理借贷”的要求,将催收风险控制的焦点更加聚焦在金融机构本身。此外,还加强了第三方机构信息披露义务要求,并在指定渠道上进行披露,以提升行业的规范化与透明度。同时,增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管理要求,进一步保护债务人合法权益。
尽管《催收风控指引》的实施将对催收行业进一步规范,但在当前个人小额贷款逾期资产的催收工作中,电话催收与调解手段仍占据主导地位。从长远来看,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关键仍在于从源头上进行有效防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