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带动文旅消费新潮流
AI导读:
演唱会成为新消费潮流,带动住宿、餐饮、交通等消费链条,形成关联支出。通过“演出+旅游”模式,城市形象得以重构。当前演出市场供给丰富,但部分地区存在盲目争抢头部艺人、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各地需因地制宜,开发差异化演艺产品,推动演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成为新消费潮流。演唱会作为高情绪价值的“流量入口”,不仅吸引核心粉丝跨城消费,带动住宿、餐饮、交通等“消费链条”,形成关联支出,还能通过绑定景区免票政策,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将单次观演转化为文旅复合消费。业内有“1∶4.8”的说法,即门票每花费1元,就能带动同期周边消费4.8元,显示了演唱会强大的乘数效应。这一效应促使更多城市主动举办演唱会,激发当地消费活力。
“演出+旅游”模式也是城市形象重构的契机。通过场景体验与情感共鸣,演唱会为城市贴上“年轻力”“文化感”的标签。例如,太原通过免费接驳车服务、定制化无人机表演等活动,赢得粉丝好评。在社交平台分享的演唱会与城市体验,形成低成本、高可信度的口碑传播,将太原塑造成“歌迷之城”,提升了城市吸引力。歌手刀郎在山东举行演唱会期间,游客持门票可享受免费游灵岩寺、半价游朱家峪等景区优惠,让歌迷在享受音乐盛宴的同时,感受“好客山东”的魅力。
当前,全国演出市场供给丰富、需求旺盛,整体保持增长态势。但相关人士指出,演出市场已处于回调期,消费者回归理性。部分地区片面追求“人气”,盲目争抢头部艺人,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这不仅影响文旅融合项目的吸引力,还制约行业发展。为实现持续发展,各地需因地制宜,挖掘文化底蕴与特色资源,开发差异化演艺产品。
丰富演出产品供给,以文促旅,先打好文化牌。艺人并非越大牌越好,演出也并非越多越好。各地应根据资源禀赋,精准对接消费习惯与社群需求,打造品牌影响力强、个性化阵容设计的演出项目,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通过文化内核挖掘、技术深度融合及精准施策,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可增值的消费场景,构建“一城一策”的文化品牌体系。
举办演唱会是对城市营商环境和管理水平的综合考验。地方政府应简化审批流程,提升效率,从后勤保障、交通服务等环节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观众观演体验。同时,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干扰,平衡活动需求与居民权益,增强大众满意度。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