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将持续聚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金融投入。同时,探索建立“四链融合”科技金融创新生态区,推动乡村产业与科技创新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婧实习生吕广龙北京报道

  安徽作为经济、人口、农业大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地位日益提升,正处于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期。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如何根据地区经济需求开展金融工作,推动差异化举措?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行长马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持续聚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金融投入。年初,该行创新“乡村产业振兴共同发展计划”模式,构建银企共赢合作,助力地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马骏还透露,安徽首创的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已获广泛参与,形成良性循环生态链。下一步,将探索建立“四链融合”科技金融创新生态区,形成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特区”效应。

  加大金融投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21世纪》: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大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请问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有何考虑?

  马骏:近年来,安徽省分行认真落实总行乡村振兴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向“三农”领域倾斜,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和能力。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质效不断提升,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激励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探索差异化融资服务模式,提升信贷产品适配性。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金融覆盖面和可得性提升。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下一步,安徽省分行将持续聚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金融投入。

  一是强化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推动金融机构加大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二是创新特色化融资模式,提升农业供应链金融和乡村建设项目融资服务水平。三是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信息化建设和数据集成,提升融资对接效率。

  完善科技金融制度,陪伴企业共同成长

  《21世纪》: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实施近两年,成效如何?

  马骏:传统信贷模式未解决科技信贷风险收益难匹配问题。安徽省分行首创“共同成长计划”,推动构建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一是实施“共同成长计划+专业能力提升”行动,推广灵活利息偿付方式和认股权等金融服务优先权。二是实施“共同成长计划+业态融合共生”行动,引导多金融业态加入,探索认股权登记交易试点。三是实施“共同成长计划+政策保障赋能”行动,制定科创金融信贷政策导向评估方案,累计发放贷款228亿元。

  “共同成长计划”得到广泛参与,形成良性循环生态链。截至2024年末,全省108家金融机构加入,为1.2万户科技企业投放贷款超1700亿元。

  《21世纪》: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探索完善多样化科技金融服务模式,请问安徽省分行有何思考与实践?

  马骏:安徽省分行聚焦“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强化“科技出题、金融答题”,建设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四链融合”科技金融,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一是探索“聚链式”科技金融,推动资金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二是探索“全链式”科技金融,推动资金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三是探索“延链式”科技金融,推动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

  下一步,安徽省分行将积极探索建立“四链融合”科技金融创新生态区,力争形成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特区”效应。一是完善信息归集,建立基础科研、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创企业信息库。二是加强政府增信,整合或出台政府增信措施。三是提升政策协同,为金融政策提供配套支持。四是开展融资对接,构建政银企融资对接平台。五是实施效果评价,精准推送政策,优化服务效果。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